安徽省大雾预警信号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来源 :苏皖两省气象服务合作高端论坛暨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安徽省大雾预警信号发布资料,分析2010—2015年间安徽省大雾预警信号发布的时空分布特征。资料表明:月(季)变化上秋、冬季节月份发布次数多,春、夏季节月份发布少,预警信号发布时间在5-8时最多,9-20时发布次数最少,与秋、冬季节辐射雾多发及辐射雾多生成于清晨吻合,说明安徽大雾多为辐射雾。综合四季变化,空间分布上大雾预警发布具有“南(春、秋、冬)北(全年)偏多、中间(全年)偏少;山区(秋、冬)及淮北平原(全年)偏多,江淮丘陵(全年)偏少”的特点。此外预警信号发布80%以上为黄色等级,橙色和红色等级较少,橙色等级主要出现在黄山山区与沿淮东部;红色等级多在沿淮东部。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采用1961-2014年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39个台站的能见度资料,分析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年均低能见度日数的空间和趋势分布,并通过REOF将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年均低能见度日数进行分区。结果表明:近54年来,辽宁省高速公路沿线年均低能见度日数空间分布由西向东呈现低—高—低—高分布;通过REOF将辽宁高速公路沿线年均低能见度日数分为辽西—中部型、辽东山区型、辽南—中部型、辽西型、辽南沿海型、辽北型;其中
以全椒县气象局3年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案例,介绍了目前县级气象部门为农服务面临的现状,同时提出了气象服务实际应用中的思考。
能见度作为重要的气象观测因素之一,影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基于视频资料的能见度计算方法类似于人眼的感知方式,具备对恶劣天气条件和复杂场地的适应性。基于安徽省10月17日、12月1日和7日的三次大雾天气过程,选取跨省分布的三个高速公路站点,使用对应时次的视频图像灰度值均方差与能见度观测值建立计算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大雾天气过程变化,模型计算结果较好体现能见度变化规律,对高速公路行车具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池州市气象局开展了服务池州市旅游发展的杏花花期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杏花花期旅游气象服务的个例分析,提出了开展气象专业化服务的基本思路。同时延伸分析了目前在农业、环保、林业、电力等领域的气象专业化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升气象专业化服务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利用气候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从气候角度分析了风力、降水、天气等对宁德市大气污染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也为今后及时有效地做好城市气象服务,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促进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鉴于福建省宁德市气候可能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今后要适应气候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天气规律,避免或减轻大气污染;适应气候条件,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
利用宣城市(市区及周边县市)7个国家气象站点1960-2014年55年的霾日统计资料,从时空两方面分析了宣城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0-2014年各站霾日数总体分布,以郎溪最多,宣城市次之,泾县最少。霾日除宣城市和郎溪外,各站在2000年以后普遍较多,宣城市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8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最多,郎溪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最多。宣城市除郎溪外,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