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文契约文书参与者称谓及其特点考释--兼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比较

来源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云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zha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地收藏并已刊布的回鹘文契约文书大约有四百件,其年代大多属于蒙元时代(13-14世纪),依其内容可分为买卖契约、借贷契约、租赁契约、交换契约、养子契约、放奴契约等.②这些契约文书是研究回鹘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回鹘文契约文书的参与者是指契约缔结中的双方和第三方当事人.各类契约中对这些参与者有不同称谓.本文拟以回鹘文契约文书为文本,③并比较敦煌吐鲁番汉文文书,对各方参与者的称谓及其特点作一探讨.
其他文献
东巴文献中,东巴文与语言存在多种对应关系,“有字无词”是其中的一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东巴文的性质;二、写经者的错写;三、诵经者的误读.
本文以水书《正七卷》与汉文献《小儿生命关煞》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水书《正七卷》所受部分汉文献影响的具体情况.文中重点研究了《正七卷》的汉文献的多种来源,以及《正七卷》与《小儿生命关煞》的内容和用法比较.通过比较和分析试图了解水书文献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规律.
学术界对土族“於菟”舞的文化之源一直争论不休,或曰源于楚文化,或曰源于羌文化.然而,把“於菟”舞与念平安经、“邦”活动联系起来来看,已超出楚、羌文化的涵盖.“於菟”舞出于“霍尔”的线索值得重视,霍尔是土族的先人.通过土族源于吐谷浑,发现九姓胡、粟特胡是土族的族源,粟特信奉火祆教,在火祆教的文化氛围中,“於菟”在古突厥语中得到新的诠释:oot,即“火”,“於菟”舞是拜火舞.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积累起来世代相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特征.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就等于失失了自我.水书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之一.水书是水族文字的主要载体,水书最大的特点是只能用水语释读,其文字主要是由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八卦、九星、二十八宿、阴阳五行以及记事符号等组成,基本上属于宗教文化范畴,其中保存有亟待挖掘和破译的天象、
文章认为契丹大字乣为表音字,有两种读音,一为*tiu,一为*iu,前者或为共同阿尔泰语*diγ-的名词形式*diu之发音,其基本含义为“队列、集团”,而*iu可能为其音变形式。辽代的乣可特指从部族中选集的军户组织及其军兵。
水书学是以水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围绕着与水书有关的一切现象与活动展开研究,是水书自身固有规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反映,是学者们通过水书探索水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一个门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进行水书学研究,不仅需要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客观的研究态度,而且要重点思考根据什么原则和标准来决定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水书学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泛,对水书的探讨也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
纳西东巴文藏语音读本教《吉祥经》在纳西族民间使用于超度东巴的仪式中,有多种抄本留存,内容主要是将天地、本教的圣地、神灵、圣物的吉祥招至家中等.东巴文藏语音读本教《吉祥经》是用东巴文记录藏语本教文献的特殊语料,对研究东巴教与本教的历史关系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作为含有特殊语言现象的文献资料,也是研究语言接触、文字运用等问题的重要资料.本文首次还原并翻译了东巴文藏语音读本教文献.
西夏文《大寒林经》是大乘佛教五部守护经之一,由藏文译成,内容是对灾星、野兽和毒虫的防护。目前所见流行于尼泊尔的梵文本、汉文本等。全文未见解读。本文通过上海古籍出版社提供的文献照片,首次对此经的翻译情况做一个梳理,以求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札兀惕·忽里”是蒙古帝国创建者、后以“成吉思汗”闻名于世的蒙古人铁木真早年受封于女真金国的一个名分,是在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因协助平定阻卜(塔塔儿)叛乱有功而由丞相完颜襄授予的一个封号,其完整形式最先为世所知是在汉字记音本《元朝秘史》中,作“札兀惕中忽舌里”(第134节,总译“札兀忽里”)、“察兀惕中忽舌里”(第179节,旁译“官名”);另有第281节“札中忽敦”旁译“金人的”、同节“札中
《倮(人罗)译语》②是清代乾隆年间官方编纂的华夷译语中的汉语彝语对译辞书,共有五种,分别记录了五个不同地点的彝语方言词汇.《倮(人罗)译语》每个词条包括彝文、汉义、汉字标音三个部分。《倮(人罗)译语》的标音汉字中有几个字很特别,或不见于汉文字书,或虽见于字书但字书标注的读音与《倮(人罗)译语》的标音完全不同,应该不是同一字。本文考释这些字的读音,所用材料为故宫所藏五种《课(人罗)译语》,并参考神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