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大肠俞、天枢、中极、足三里穴位埋线方法治疗,通过结肠传输试验观察结肠运动情况.每天记录排便时间及排便量,随访3个月.结果:30例中26例治疗后排便均有改善(86.7%),于第1次排便后即可通畅排便,排便次数≥1次/2天,治愈22例(73.3%).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简便易行,临床疗效令人满意,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有确切疗效.
【机 构】
:
辽宁中医药大学肛肠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出 处】
:
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大肠俞、天枢、中极、足三里穴位埋线方法治疗,通过结肠传输试验观察结肠运动情况.每天记录排便时间及排便量,随访3个月.结果:30例中26例治疗后排便均有改善(86.7%),于第1次排便后即可通畅排便,排便次数≥1次/2天,治愈22例(73.3%).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简便易行,临床疗效令人满意,经结肠传输试验证实有确切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对川产干姜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方法:生长期间定期取样,观测叶、子姜分枝、干物质累计和分配、生长中心的变化规律。结果:将干姜的生长发育时期划分为苗期、子姜形成期、子姜充实前期和子姜充实后期4个时期;9月中下旬(子姜克实期)当CGRt与CGRr(生长率)的曲线相交时,可以作为生长中心由叶向子姜转移的依据。结论:干姜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结果为其采取适宜的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30个牛蒡产地,分别于6月、8月、9月进行三次实地生物学特征考察,基本摸清了牛蒡在我省的分布情况和牛蒡的生态适宜性。同时对各产地牛蒡子进行理化及生物学实验,为制定牛蒡种质资源规范标准提供资料。为整合全国牛蒡种质资源,规范牛蒡的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辽宁地区现有牛蒡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庐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与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共有属、种相似系数进行比较,对庐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目的:建立测定青蒿中山柰素含量的HPLC方法,并对青蒿不同部位的山柰素含量进行分析。方法:岛津VP-ODS色谱柱(150L×4.6),乙腈-0.2%磷酸(35:65)为流动相,测定波长367mm,柱温30℃,流速0.8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山柰素在0.0218~0.436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70%,RSD为1.20%。结论:本方法简便
目的:测定鸡肝散药材总黄酮含量,控制药材质量。方法:乙醚脱脂、甲醇抽提法制备供试液,芦丁对照,5%亚硝酸钠-10%硝酸铝-氢氧化钠试液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标准曲线回归方程A=10.33×C-0.0007,r=0.999 9,线性范围0.008~0.072mg/mL。鸡肝散花序中总黄酮含量较高(成熟花序中更高),茎次之,根中最少;全草中的含量一般在3.0%-6.5%。结论:选用成熟花序作
目的:对香姜进行形态组织鉴定。方法: 进行原植物鉴定、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并描绘组织详图。结果:发现香姜根茎及叶的横切面有明显的显微特征.结论:可以根据该药材的性状和组织特征作为该药生药学鉴定依据。
目的:确定甘肃党参的品种质量及优劣。方法:从来源、性状、显微、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薄层色谱的对比研究。结果:甘肃不同产地党参在性状组织结构上区别较大,薄层色谱有一定差异,理化特征差异不大。结论:甘肃不同产地党参的质量差异较大。应注意鉴别使用。
目的:优选犍为县干姜GAP基地干姜最适宜的加工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和挥发油测定法,以干姜辛辣成分6-姜酚、挥发油含量、药材性状为指标对犍为县不同加工法的干姜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结果:不同加工法对干姜质量有显著影响。结论:犍为县产干姜最适宜的加工方法为:用不去皮完整块姜在55℃低温烘干。
便秘作为症状是指比健康时的便次减少、粪质坚硬、病人有不舒服的感觉而言。正常情况下,食物通过胃肠道,经过消化、吸收,所余残渣的排泄常需24~48h,若排便间隔超过48h,即可视为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各有不同,有隔2~3天排便1次者,不伴任何痛苦,这种情况则不应称为便秘,笔者3年来采用推拿法治疗便秘,经148例临床观察取得良好效果,尤小儿效果更佳。
目的:观察独特的眼针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疗效.方法:165例均以独特的眼针疗法为主,配合体针疗法辅以耳穴贴敷压丸法、配镜矫正.结果:治疗前后视力、屈光度数、并发症的变化,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独特的眼针疗法等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