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石竹切花茎基端切口易发生细菌性茎堵塞。细菌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浮游态(planktonic bacteria)和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两种形式存在。其中,BBF是附着于惰性或者活性实体表面的细菌及其分泌物组成的细菌群落,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推测其在切花茎基端的形成可能是采后细菌性茎堵塞的重要机制。已有研究表明,单质的纳米银(nano-silver,NS)或载银离子纳米颗粒可通过破坏BBF的空间结构进入其内部,不仅能杀灭浮游态细菌,而且很可能杀灭BBF内部细菌。本研究中以香石竹‘马斯特’切花为材料,探讨其茎基端BBF形成的时空特点及NS处理的作用效果。采切香石竹切花1 h内运至试验室,选发育程度一致、健壮且无病虫害的切花置于人工智能控温(20±2)℃、控湿(60%±10%)和控光(12 h光照/12 h黑暗,光照强度为12 umol·m-2·s-1,光照时间为9:0—21:00)的瓶插实验室备用。将茎基部置于去离子水中用锋利的手术刀平切至约25 cm长,并将茎基端分别置于去离子水(作为对照)和75 mg·L-1NS溶液处理24 h,然后单枝瓶插于装有150 mL去离子水的玻璃瓶。分别在瓶插第0、2、4和6天时切取切花茎基端样品(05mm茎段,各3个重复)分别用于石蜡切片(苏木精染色)、扫描电镜(SEM)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另外,采用含盖玻片的6孔细胞培养板对从茎基端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液体培养,以去离子水为对照,NS溶液(75 mg·L-1)为干预液,35℃静止培养24 h后取出盖玻片荧光染料染色、封片,用CLSM观察、拍照。主要结果如下:(1)香石竹切花茎基端导管易于发生堵塞,越靠近茎基端切口处堵塞物越明显,且对照的导管堵塞比例远远高于NS处理;(2)对照瓶插第4、6天时在茎基端切口表面已可见到一层由菌体及其分泌物组成的膜状覆盖物,几乎覆盖整个茎基端木质部,内部导管中也可观察到大量分散的菌体和膜状物,而NS处理仅在瓶插第6天时在切口表面及内部导管中见有少数分散的菌体,而未见到膜状物;(3)对照在瓶插第6天时可观察到在茎基端切口表面形成一层膜状覆盖物,覆盖着大部分导管,同时在切口内部导管存在膜状物;NS处理茎基端切口表面及内部导管未见有明显的膜状堵塞物存在;(4)香石竹切花茎基端细菌离体培养24 h可观察到盖玻片形成BBF,且菌体和胞外多糖均匀分布。不过,在NS干预下茎基端细菌离体培养24 h,盖玻片上只观察到少量菌体和胞外多糖,未见明显的BBF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