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antPax平台的Lyocell短纤维工厂工艺自动化系统开发

来源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814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P1antPax平台开发了年产1.5万吨Lyocell短纤维工艺自动化控制系统,系统操作简单,实现了Lyocell短纤维工厂运行的全自动优化控制与故障诊断,对所有操作流程和工艺数据具有记录及归档功能.由于采用分布式架构、冗余技术及Ethernet/IP工业以太网通讯,系统自2015年试运行以来表现出极高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江苏东方滤袋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在线复合针刺生产线为背景,分别以涤纶纤维、PPS纤维以及PPS加PTFE混纺纤维为原料,制备出三种不同的复合针刺毡,并研究其性能;同时,在原料既定的情况下,对比分析在线复合、离线复合生产线制备的试样性能.研究表明:在线复合针刺生产线适用范围广,更加适合加工PPS纤维,克重CV值为1.34%.PPS和PTFE混纺时,试样克重CV值较大,纤网均匀性较差,拉伸断裂强力
通过紫外辐照氧化的方法在涤纶织物表面快速沉积聚多巴胺,利用聚多巴胺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对改性涤纶进行表面银活化,进一步无钯化学镀镍.通过紫外辐照,聚多巴胺在涤纶表面沉积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证实多巴胺分子可以在涤纶表面快速形成聚多巴胺功能性薄膜;可均匀吸附银离子,还原后的银为活性中心进行化学镀镍,所得镍镀层均匀致密,镀层
防护材料的热防护性能可通过织物试样测试和全尺度的假人轰然实验进行评价.但是织物试样测试和假人轰燃实验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在固定热暴露时间测试条件下,传统的织物试样测试有可能会失效,而传统的假人轰燃实验较难有效区分服装局部热防护水平.本研究将构建新型的热防护程度计算模型——二级烧伤最大衰减因子(MAF)用于热防护性能定量评价,研究表明,MAF计算模型在织物试样测试和燃烧假人轰燃实验中均具有较
介绍了碳纤维三维编织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类型,四步法编织和二步法编织,阐述了三维编织技术的独特优点,介绍了碳纤维三维编织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为了解决以纯海藻酸钠制备的海藻酸盐纤维力学性能差的问题,本文采用改进的霍姆斯法合成氧化石墨烯(GO),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对GO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该研究以氯化钙为凝固浴,对含GO的海藻酸钠水溶液进行湿法纺丝,制备了GO/海藻酸钙复合纤维,并分别考察了复合纤维的表面和内部形态、拉伸性能及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纤维径向表面存在凹陷、断面质地均匀,GO的引入使海藻酸钙纤维的断裂强度和断
将含固体质量分数为5%的海藻酸钠纺丝原液与纳米二氧化钛(TiO2)水分散液均匀混合,制得海藻酸钠/TiO2混合纺丝原液,采用湿法纺丝,通过氯化钙凝固浴,经拉伸、水洗,制备了海藻酸钙/纳米TiO2共混纤维,研究了纳米TiO2含量对共混纤维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的加入,提高了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加入质量分数为0.5%的纳米TiO2,海藻酸钙大分子链上的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峰行明显变宽,共
锦纶长丝耐光和耐热稳定性差,制约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本文以石墨烯为耐日晒老化功能材料,与水溶性聚氨酯(简称PU)共混制备一种新型的耐日晒老化功能助剂,通过连续溶液浸渍涂层技术将功能助剂涂覆于锦纶长丝表面,以制备耐日晒老化功能性锦纶长丝.经扫描电镜(SEM)及红外光谱(FTIR)测试,功能助剂涂覆于锦纶长丝表面;在实验室紫外灯模拟辐照下,石墨烯改性锦纶长丝的强力损失率低于50%,而常规锦纶长丝的强
本实验以亲水性的涤纶无纺布为基体,聚乙烯醇为填充物,通过真空浸渍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纳米孔径的涤纶无纺布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断裂强力和优异的热稳定性.用作锂离子电池隔膜具有良好的电解液吸收率、较小的热收缩率和低电阻的特点.与现有商业聚乙烯隔膜相比,本实验所合成复合隔膜用于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倍率性能好和容量保持率高的优势,拓展了涤纶长丝纤维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本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氨酯纳米纤维,采用原位聚合法在纤维表面聚合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得到具有优良导电性能的PU/PANI复合纳米导电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PU/PANI复合纳米纤维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结果证明在聚氨酯纳米纤维表面成功合成了聚苯胺,并观察到聚苯胺均匀地包覆在聚氨酯纳米纤维的表面,PU/PANI复合纳米纤维呈现明显的皮芯结构.通过导电性能测试发现,
本文介绍了聚酯装置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特性及产生过程,详细探讨了聚酯装置在运行状态下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技术.认为国内聚酯工程的理论研究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绿色制造技术的关键点为聚酯生产反应过程的研究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