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型失蜡法在铜笪修复中的应用

来源 :第12、13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4553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水库西岸,下寺楚墓为春秋中晚期楚国王族墓群,1978年至1979年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队先后发掘了春秋时期墓葬24座,车马坑5座,出土大量形制奇特、花纹瑰丽、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炼、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充分显示了楚国在青铜器铸造方面的精湛技艺,为研究春秋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科学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但由于受埋藏环境及文物结构、合金成分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青铜器出土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使这些珍贵的青铜器长久保存下来,最大限度地恢复文物的艺术形象,便于人们欣赏、研究,根据《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真实性及可操作性”的规定,借鉴国际“最小干预、可逆性和可再处理性”原则,采用传统修复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目前国内、外修复行业成熟的材料,通过清洗、矫形、低温焊接、补缺、做旧、封护等一系列程序,对下寺楚墓出土铜器M8∶1铜簋进行了科学的保护修复,获得了预期修复效果.
其他文献
明代中晚期文人的印章雅玩,是一个以“古雅”为旨趣,包括印章篆刻、印材质地与钮式品鉴、印章周边文具赏评等在内的立体式玩好,而清玩名匠则以合作者、制作者的身份较为全面地参与其中.这种参与经历与其他内、外条件,共同促成了清玩名匠印款的雅化倾向,其可视为当时印坛“工人之印”与“文人之印”语境中的特殊一支.与“名”相对应的具有雅化倾向的名匠印款,既是工匠对于自我身份晋升的风格化确认,也是他者(尤其是商人阶层
什么是印谱?就是中国周秦两汉的印玺、明清以来流派印章汇辑为书籍的通称,或准确地讲是钤印、印刷在土纸上的线装本.我在这里谈的印谱,原则上不包括现代技术印刷的印谱.中国的印章艺术,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汇录印谱,即拿这些玺印汇集成书,只有九百年的历史,这与玺印的出现,是相去甚远的.由漫长的实用演绎到汇辑,乃至艺术、学术上的挖掘、整理、总结,这种滞后是一种常规,也不足为怪.
本文以“只”字字形、字义、字音的查考为例,阐述了就篆刻艺术创作而言,单纯具有小学“识字”是远远不够的,若不树立正确的汉语言背景下的用字观,单纯的“小学”识字便失去了意义的观点.简要阐明必须在立足古文字学的基础上,综合汉字学、现代汉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以及艺术表达和时代发展实际需求,建立适应当代篆刻艺术发展,能够切实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学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当现代篆刻艺术应用文字学”的意义.
周亮工在《印人传》中推崇漳海黄枢为明代古文入印的首倡者,并影响了沈鹤生、刘渔仲、程邃等一批印人.黄枢无印谱传世,但周亮工说黄道周的书画用印均为黄枢所刻,那么研究黄道周书画用印就成为了解明人古文入印特色和成就的切入点.本文梳理了明代古文文献材料的总体情况,并分析黄道周书画用印的古文入印部分,校正了前人印章识读上的一些错误,同时发现明代的古文印是以传抄古文为文字载体,活用变化汉印的形式章法而形成的一种
乾隆二十二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成为中国重要通商口岸,产生“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外贸体制和商会组织,即学术界和社会民众普遍称谓的“十三行”.这一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贸制度和商会组织有无印章?学术界尚无证据和研究成果.201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找到的“外洋会馆图记”印迹,当即出于消失已久的“十三行印章”.依据这些档案并与其他文献参酌
“东皋印派”是明清时期中国印坛的一大文化现象,而许容为开派人物之一.本文查阅了康熙原版的许容著作,翻检了《历代书法精论》《中国篆刻大辞典》《中国印谱史图典》等大量著作,佐以新近发现的如皋市博物馆资料,论证许容生卒、生平,并就许容五种原著,即诗文印辑《谷园印谱》《韫光楼印谱》《印鉴》,金石考据《石鼓文钞》,印学理论《许氏说篆》,考其版本,赏其印作,正其述注,论其地位.提出了不少新的学术见解,并对前人
活动于清同光时期的常州武进籍印人赵穆,作为印坛圣手吴让之的高足,由于社会离乱、资料散佚、时过境迁等原因,惜为历史尘封.其篆刻在深得吴氏精髓、要旨的基础上,执“印外求印”的理念,广泛吸收鼎彝、碑版、砖瓦、泉铭文字的艺术元素,积极探索包括“楷书印”在内的篆刻各种表现形式,又劬学奋勉,勤于动刀,自辑多本印谱,名噪一时.然其篆刻艺术终究未至上乘,主动迎合市场,追求面目新异,致使风格博杂,甚至形制怪诞.其大
《天发神谶碑》被誉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自赵之谦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受到印人们持续不断的追捧,甚至由此演化出了徐三庚、齐白石等戛戛独造的印坛大家,这在古代碑刻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民国时期,私家辑拓印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陈印则》正是这个时期高络园所整理辑拓的一部经典印谱.本文通过对《二陈印则》印谱以及相关资料的梳理,了解和考订陈豫钟、陈鸿寿之间的艺事往来,并对丁、高、葛、俞四家藏印所辑拓印谱进行梳理.
吴昌硕是近代艺术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家,这个定位一度拔高了在其“捐官”“辞官”问题上的认识.文章围绕吴昌硕晚年的经济生活,结合晚清捐纳的世风及“士商观念”转型的社会背景,从经济因素层面分析了吴昌硕如何从负债捐官,到为完成“期在三年”的还债之诺而最终辞官“偷活海上”的历程.民国以来,昊昌硕捐官、辞官问题成了口口相传的谈资,大家甚至不太在意其中原委曲折,以至于把吴昌硕辞官简单地解读为其蓬篙阔达、不意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