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研究各类激波初始速度的太阳风事件对激波到时的影响,选取的事件的激波初始速度涵盖各个范围。地球附近的太阳风观测资料由NASA的OMNI数据库提供。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得到东西半球F随Vs的函数关系:Fw=f1(Vs);Fe=f2(Vs)。利用得到的这两个关系对1986到1990卡林顿周的爆发事件的初始激波速度进行调整,得到新的激波初始速度代入HAF模型进行模拟,以确认这种调整方法的可行性。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地球物理研究所 美国
【出 处】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各类激波初始速度的太阳风事件对激波到时的影响,选取的事件的激波初始速度涵盖各个范围。地球附近的太阳风观测资料由NASA的OMNI数据库提供。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得到东西半球F随Vs的函数关系:Fw=f1(Vs);Fe=f2(Vs)。利用得到的这两个关系对1986到1990卡林顿周的爆发事件的初始激波速度进行调整,得到新的激波初始速度代入HAF模型进行模拟,以确认这种调整方法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电磁勘探技术,在地下深部结构研究,能源、矿产、工程,地热地下水勘探,地震等灾害监测和预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勘探精度、准确性等方面与地震相比明显不足,致使该方法没有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电磁勘探新技术出现带动了油气电磁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地震+电磁的联合勘探模式。这些新技术同样将促进电磁勘探技术在其他勘探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探中,电磁勘探技术当成为主导技术,为推动深部金属
本文提出一种提高地震计算效率的新方法—“局域离散波数边界积分法”。它针对Bouchon-Campollo离散波数法,首先将计算区域中的未知量分为对应于界面水平部分的力源和起伏部分的力源,充分利用Fourier变换,以小的计算量求出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简单的代数运算,将未知量限定为起伏界面上分布的力源,从而减少计算量。
本文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在华北克拉通布设的9个甚宽频带地震计和19个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双台法分别提取了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区台站间的周期为10~120s的基阶Rayleigh波相速度及周期为10~5Os的群速度;通过对提取的基阶Rayleigh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区的壳幔平均速度结构。
层析静校正方法在解决静校正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射线密度稀少或空缺的空间位置,常规的层析方法不能反演出合理的速度模型,基本都是通过平滑或内插的方法得到该位置的速度值,这样处理的结果是降低了模型的精度.本文利用Zhou H.教授提出了多尺度层析反演方法,较好地解决常规网格层析存在的上述缺点。多尺度层析是相对于单尺度层析(常规网格层析)而言的。在正演方面,多尺度层析和单尺度层析在网格剖分尺寸是
中国的地震台阵LZDM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下设的国际监测系统(IMS)中的主要台阵.在对LZDM台阵进行远震的慢度校正时,发现LZDM台阵出现P波后方位角和慢度异常:即P震相的后方位角和慢度误差出现系统性,并随着理论后方位角分别出现类似正弦和余弦性变化.最大的后方位角和慢度误差分别达到87.1°和8.68s/°.分析研究显示这些误差不是观测误差,而很有可能是由LZDM台阵下方的倾斜Mo
采用ClusterⅡ四颗卫星磁场数据,准确计算场向电流密度,选取1477个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PS-BL)场向电流事件,依据ACE卫星的太阳风数据,给出每个场向电流事件所对应的太阳风速度(Vx)与动压,主要研究了太阳风风速和太阳风动压对场向电流密度大小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果:磁尾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处场向电流密度大小与太阳风速度和动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场向电流随太阳风动压增大而增大,这种增大是非线
本研究利用Cluster卫星在此时段内FGM、CIS和PEACE的观测数据,分析太阳风方位角流动对极尖区位置移动的影响。极尖区是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中的重要区域,而其位置的移动就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太阳风与磁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太阳风的磁场和等离子体流动都同时影响着极尖区位置在晨昏方向的移动,即太阳风通过电动力学作用和动力学作用同时影响着极尖区,使其发生扰动和变化,电动力学作用是主要因素,而动
高频多普勒,不但设备简单便于操作,而且其观测结果时间上连续的特性非常有利于电离层扰动的研究。因而,结合北京大学提供的大量高频多普勒观测记录,着重分析了地震产生的扰动对电离层的影响及典型非震事件诸如台风及来自与上面的太阳耀斑对电离层的影响,表明两者间显著不同。大地震的影响与典型的非震事件的影响在高频多普勒观测中各自具有明显的特性,这些特性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对电离层扰动及电离层与低层大气耦合的深入了解
对于我国区域性的急变事件活动仍没有较系统的研究结果。因此,本工作利用我国长期观测较长的四个地磁台站的年均值观测,分析了我国区域实测地磁急变事件及与IGRF模型急变事件的差异分布特征,以LZH(兰州)地磁台结果为例,地磁七要素的观测年均值一阶时间变化及其5年平滑与IGRF模型值一阶时间变化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分量的长期变化模型与观测趋势基本一致,但观测存在许多年较短(年)周期的变化与模型变化不一致
研究川滇地区地壳磁场的展布特点,探索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对应关系,对认识该区地质构造与演化、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和地下资源探测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最新的NGDC-720-V3地磁场模型计算川滇地区地壳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磁异常衰减特征,不同波长带对磁异常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