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发展——纪念地质部(南京)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成立40年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9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地矿系统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实践和重要成果,从以下十二方面记述海洋物探技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2002年9月3日1时52分,山西太原市发生了M5.0级地震,震中位于太原市郝庄乡(37°51′N,112°37′E),震中烈度V度强,震源潭度18km.这次地震是1957年太原5.0级地震之后,时隔45年后太原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事件,也是近两的以来大华北地区一次有影响的地震事件.对山西测区重力场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由流动重力资料得到的重力场演化图像,一定程序上反映了该区地震孕育的演化过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与伴随地壳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复杂的时空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大量震源机制结果及震源破裂过程表明,构造地震是地壳构造断裂剪切破裂的结果,地震的发生与环境应力的大小密切相关.环境剪应力的高值分布区,往往是强震危险区,容易发生强震.及时获取区域环境剪应力场的量值,追踪环境剪应力场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是判定强震危险区及其危险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三层层状介质下瑞利导波的频散及位移特征,对"之"字形频散曲线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很多盆地在发育中期或后期由于应力场的改变经历了构造反转,如何确定盆地内存在的构造反转?每一期反转的性质和强度如何?我们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四种不同应力组合情况下-正向拉伸+正向挤压,正向拉伸+斜向挤压、斜向拉伸+正向挤压和斜向拉伸+斜向拉伸+斜向挤压-发育的反转构造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盆地内反转构造发育的平面和剖面特点.
在南海构造演化过程中,岩石圈的张裂和分离备受关注,但多侧重于小变形条件下的构造动力模式及变形机制的计算分析.尽管最大相对伸长远小于1的小变形条件与广义胡克定律表述的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结合、可使弹性学方程组简化为线性方程组,但在南海构造演化过程中,许多地质过程不满足小变形条件的假设,而是有限变形问题.有限变形问题和小变形问题的材料力学基本方程不同,有限变形的分量eij不象小变形的应变量εij那样具备
本文选择冲绳海槽这一大陆边缘地区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在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下,不同构造域的岩石层结构和地幔性质,为深入探讨中国东部边缘的形成机制提供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与证据.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近30年同取得取迅猛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管理等许多领域.潮汕坳陷区物探数据库是中国边缘海新生代沉积盆地地理信息系统的部分内容,是973计划项目"中国边缘海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课题下的部分研究工作,目的是收集整理潮汕坳陷区已有地球物理及地理、地质资料、利用GIS平台进行整理、管理和空间分析,建立中国边缘海基底地质信息库的雏形,以便于各个边缘海
巽他陆架位于南海南部,地势平坦而广阔,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除两极地区以外最为宽广的陆架,号称"亚洲大浅滩".1997年初,德国太阳号115航次在该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本文根据该航次采集约1500km高分辨率空气枪反射地震剖面,对更新统层序地层框架及北巽他河的演化进行探讨.
本课题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通过海陆联合探测研究,在海南岛西部、南部海域获得了深部地震剖面的重要资料.对海陆过度带地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在我国通过海陆联合探测的方法获得地壳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尝试.
南沙海域位于东亚陆缘的东南段、南海海盆的南部海域,总面积约有65km,其间分布着数个大型含油气贫地,笔者在以前的研究成果中已对这些盆地的成因类型及其含油气构造的形成机制作过较详细地分析,本文主要分析本区的断裂系统及其演化特征,可望为南沙海区的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