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模式综述

来源 :中国人口学会,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纳全国各地服务模式的特色亮点,为流动人口适宜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所指避孕节育服务是狭义的服务范畴,即指计生技术服务和避孕药具发放服务。在此前提下,运用模式理念。努力探寻适宜避孕节育服务模式。计生技术服务主要从四优一满意角度关注避孕节育个性化服务和优质服务。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是优质服务的核心。以满足育龄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殖健康需求为目标,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保障流动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由于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知识缺乏,本身处于性行为较为普遍和活跃的时期,流动人口有巨大的避孕节育服务需求。如何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计生服务,满足他们的巨大需求,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是计生服务人员的不断追求。
其他文献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笔者提出:首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其次要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提离人口素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次延长人口预期健康寿命,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延长“人口红利期”;然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最后鼓励老年人参与发展,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等方面的措施,实现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一般会带来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老龄产业也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却出现了老龄产业发展缓慢的“叫好不叫座”现象。把老年产业分为具有私有产品特征的老龄产品和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的老龄服务两大类。从当前老龄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老龄服务的公益性特征、及国家发展阶段等不同的视角,分析认为当前这批老人对老龄产品的整体有效需求不足,老龄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导致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
文章就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对农村中年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采用分层、整群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2年11-12月主持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养老问题与对策”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进行分析。指出了农村中年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剩余较低,累计负债突出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运用2005年CGSS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拥有多套住宅住户的诸多社会经济特征,与西方类似的是,市场性因素,例如家庭生命周期和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自有多套住宅的重要因素;制度性因素,例如户口、单位、党员身份对自有多套住宅有重要影响,这与西方不同。经济发达地区更可能有多套住宅,与西方相同,但是大城市更不可能有第二住宅,与西方不同。说明了转型国家影响第二住宅获得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文章详细综述了非洲的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区域的产业分布、生产力分布、经济以及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情况。通过对历年各区域人口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分析研究,探讨了人口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文以人口转变为主线,探讨了其对经济长期增长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提出了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同经济发展不同步的假设,并利用1978~2004年的分省数据进行验证。低生育率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出现了人口转变超前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使得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不配套。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和第三产业不成熟使产业升级困难重重,也拉大了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的距离。
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存在多种关联机制:首先,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积累阶段(层次)的人力资本驱动,初等教育(初中)驱动着中国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GDP 1000美元以下)的经济增长,中等教育(高中和中专)驱动着中国工业化高级阶段(人均GDP 1000-5000美元)的经济增长。其次,人力资本不仅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卢卡斯途径),也通过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尼尔森-菲尔普斯途径),来推动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进入对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一般认为人口资源的积累对于FDI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科研水平、劳动力素质水平、从业结构四种指标代表城市人口资源状况,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城市人口资源对于FDI流入的影响。在控制了其它影响因素后,丰富的人口资源能更多的吸引外资的流入,具体表现为较高的
生态环境破坏最大的受害者是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视角,在简要评述了相关减贫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正义、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分析了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客观性、历史性、现实性和主观性因素;提出了在生态治理的视角下,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基本方向是和谐发展、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思想前提是生态文化、物质基础是生态经济
从人口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起源、定义争议出发,总结了1984年以来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我国研究人口承载力的历程,回顾了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情况。讨论了人口承载力的定义、研究历程,初步提出了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框架和测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