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地方品种的白粉病抗性鉴定与抗性遗传分析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88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是由Blumeria grammis 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为害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通过品种抗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白粉病的损失.由于病原菌群体的致病力常常发生变化,致使很多抗病基因利用一段时间后可能失去抗病性.发掘新的抗病资源,扩大抗病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是抗白粉病育种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中国小麦栽培历史悠久,有丰富多样的地方品种,目前保存的地方品种多达14 000多份,已经从中发现了多个抗白粉病基因.本研究采用白粉菌菌株E09,对1 727份地方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217份品种表现抗性,占鉴定品种总数的12.6%.抗病品种的频率高低与白粉病在我国的分布有关.我国白粉病多发地区的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抗性品种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麦区.冬麦区的抗性品种的频率高于春麦区的品种,东北春麦区和华南冬麦区没有发现抗病品种,西北春麦区只有个别品种表现抗病.利用抗病品种须须三月黄和紫秆长芒与感病品种铭贤169配制的杂种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须须三月黄×铭贤169杂种F2群体对E09菌株的抗、感植株分别为81株和205株,卡方检验符合1∶3的分离比(x2=1.51,P =0.22),表明须须三月黄对E09菌株的抗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紫秆长芒×铭贤169的杂种F2群体对E09菌株的抗、感植株分别为141株和125株,卡方检验符合9∶7的分离比(x2=1.01,P=0.32),说明紫秆长芒对E09菌株的抗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本研究发现的抗白粉病品种,为有效利用我国特有的小麦地方品种抗性控制白粉病提供了种质资源.
其他文献
瘿蚊(Mycoph(i)la fungicola Felt)是食用菌生产中常见害虫的优势种.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瘿蚊的发生范围进一步增大,且为害逐年加重.本文对瘿蚊的分布与为害、发生条件、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进行了描述,概述了瘿蚊防治对策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基础生物学、种群动态等方面的研究,食用菌栽培均为季节性传统小农手工作坊式栽培,对食用菌产业的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技术支
微小昆虫(螨类)的分离、计数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困难的工作.本试验对传统的分离、计数方法进行简化和优化,得到适用于腐食酪螨的一套方法.结果表明:①腐食酪螨螨体在30℃时,0.25%琼脂溶液中分布均匀效果最佳,可配成悬浮溶液.②腐食酪螨成螨质量(Y/g)与数量(X/头)关系线性拟合方程:Y=6×10-6X+0.0002,R2=0.99.③腐食酪螨成螨数量(Y/头)与体积(X/ml)关系线性拟合方程:Y=
为准确评估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科学评价病虫害防治效果,采用农药深施法(赵善欢,1978[1,2])及药剂喷雾法测定水稻病虫害自然损失率,结果显示,受测试年份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的影响,1983年早稻病虫害自然损失率15.65%[3],到1984年上升到32.28%,增加16.63%.2007~2012年早稻病虫自然损失率分别是:9.53%、17.7%、9.31%、23.69%、10.41%、8.43
云阳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柑橘大实蝇的防控工作,特别是从2010年起,该县参加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西南地区柑橘大实蝇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03047-04)课题的研究工作,为大实蝇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加强监测,采取诱杀成虫、处理蛆果、砍树和采摘青果、翻耕灭蛹等措施,坚持示范,组织领导,带动全县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采用药膜法,进行了6种烟田常用杀虫药剂对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的室内杀伤力试验,并测定了其毒力及安全系数.其结果表明:6种供试药剂中,甲维盐对烟蚜茧蜂的毒力最高,其次为灭多威、啶虫脒、甲维盐·氯氰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对烟蚜茧蜂的毒力最低;6种供试药剂对烟蚜茧蜂的安全性大小依次为: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2%甲维盐·氯氰微乳剂
本试验研究比较了二斑叶螨各螨态对有、无捕食叶螨经验的胡瓜钝绥螨吸引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二斑叶螨不同螨态对胡瓜钝绥螨的吸引作用不同,其中以雌成螨的吸引作用最强.经验能够帮助捕食螨猎捕猎物,有捕食叶螨经验的捕食螨在1h时即表现出对叶螨不同螨态反应的显著性差异,无捕食叶螨经验的胡瓜钝绥螨在4h时才表现显著差异性,而在4h内胡瓜钝绥螨可以获取捕食叶螨经验.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引起的麦类作物黄矮病只能由麦蚜以持久性非增殖的方式传播.蚜虫的传毒与否和传毒效率的高低对黄矮病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的影响(Rochow,1969).目前,种内传毒差异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对于种内传毒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较少.蚜虫体内共生菌合成的存在于血淋巴中的GroEL蛋白在体外可以与BYDV结合,
麦蚜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具有典型的扩散多型性,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发育过程中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型:有翅型和无翅型.初生若蚜为一龄期幼虫,均具有翅原基,但在二龄期,无翅若蚜的翅原基开始退化,有翅若蚜翅继续发育,经3个龄期羽化为有翅型或无翅型成虫.研究表明,头宽(复眼间距)、后足胫节长度和中胸长度(包括翅芽和翅基线长度)是区别若蚜龄期或翅型的重要标准.本研究利用体式显微镜测量各龄期若蚜的头宽,中
作者于2012 ~ 2013年,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稻产区:钦州、合浦、浦北、博白、玉林、兴业、南宁、柳州、百色、田阳、来宾、贵港、大新共13个市县32个乡镇,调查水稻干尖线虫病田间发病情况,采集水稻植株样本82份,收集稻种198份,对不同稻种、不同稻株部位分别采用研磨、直接解剖法和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并进行线虫虫口密度调查和盆栽播种培养检测。结果显示:广西水稻干尖线虫病在南宁、百色、钦州等地均
恶苗病是常见的水稻种传真菌性病害,主要靠带菌种子传播,发病率高,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一般减产10% ~ 2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近年来,水稻恶苗病在江苏省呈快速上升态势,发生程度加重,发生面积扩大,并以机插稻和旱田直播稻发病较重,重病田块病株率超过35%,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目前,咪鲜胺农药被广泛的应用于恶苗病的防治,它是一种咪唑类广谱内吸性杀菌剂,主要用作水稻种子处理和防治各种真菌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