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由于存在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壤贫瘠干旱造成植被恢复困难,以石漠化为典型代表的生态退化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取得一定效果,但造林成活率仍较低,植被恢复效果不明显,石漠化面积仍不断扩展.有学者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生态学作用与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之间有着良好的耦合关系.AMF能够提高寄主植物的耐旱性,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尤其是磷的吸收,在石漠化治理上具有很强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在石漠化治理中利用菌根技术造林的研究比较少,探讨菌根真菌提高石漠化造林树种耐旱性的作用,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石漠化地区常见造林树种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幼苗为研究对象,分别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不接种处理,通过盆栽试验,模拟正常水分和干旱条件,胁迫处理4个月后测定植物生理指标.结果发现:在干旱条件下,2种接菌处理均显著提高青冈栎株高、地径、叶面积和生物量(P<0.05);未接种处理植株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接种处理叶绿素未受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干旱使所有处理植株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但接种处理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未接种处理(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P<0.05).在水分胁迫下,接种处理植株SOD和POD酶活性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P<0.05),此外,植株磷和钾元素含量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接种AMF可提高植株抗氧化酶活性、植物生长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和养分吸收,使青冈栎更容易生存,利用接种菌根真菌提高石漠化植被恢复速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