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

来源 :2009年第五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华法令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选择无华法令禁忌症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23例),前者采用一般综合治疗,后者在其基础上加服华法令,两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华法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无严重出血副反应发生;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可副反应并不随之增加。结论:华法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可靠,临床安全,价格低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危险因素及聚集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2428例,对其进行危险因素计数,比较个体危险因素聚集水平对冠脉造影阳性率(CAG)、病变支数、狭窄程度的影响,分析危险因素聚集个数与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冠脉阻塞积分的相关关系。结果:男女性别在危险因素聚集个数构成比上有统计学差异,男性>4项危险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组。随着个体危险因素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联合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包括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辅酶Q10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服用B受体阻滞剂+ACEI+利尿剂+辅酶Q10,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d),随访3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辛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atherosclerosis,As)的重要环节,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lipoprotein,ox-LDL)是损伤内皮细胞导致As形成的关
目的:总结分析1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院内死亡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我院PCI的患者资料,有203例AMI行PCI,11例院内死亡,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死亡原因。结果:PCI术后11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72.2±7.89)岁,病死率为5.4%。直接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1例(9.1%),心室颤动3例(27.3%),泵衰竭7例(
目的:探讨房间阻滞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60例心电图存在房间阻滞的窦性节律的冠心病患者,均行头颅CT,超声心动图及颈部血管多谱勒检查,同时回顾这些患者的医疗记录以获得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阵发心房纤颤等。并与55例无房间阻滞的窦性节律的冠心病患者比较。结果:存在房间阻滞的窦性节律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房间阻滞的窦性节律患者结论:房间阻滞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与传统心肺复苏心脏按压模式抢救心脏骤停疗效对比。方法:机械组85例,使用蓝仕威克TMHLRR R-301心肺复苏机,徒手组67例,使用传统胸外心脏按压和机械通气,两组患者均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机械心肺复苏组85例,有效率7.1%,徒手心肺复苏组67例,有效率14.9%,P>0.05,无显著性统学差异,其中机械心肺复苏无肋骨骨折发生,徒手心肺复苏组有
冠状动脉支架术是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基础上发展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随着该技术的应用伴随的并发症不断出现,为了减少发生,术后掌握并发症的观察要点及方法至关重要至关重要,现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目的:探讨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对366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昼夜节律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以冠心病的发生率最高(55.2%);检出率随年龄而增加,老年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存在昼夜节律(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结论:冠心病患者受到心房肌缺血、缺氧、炎症、变性、纤维化等多
目的:探讨心室晚电位(VLP)在临床上采用两种方法检测对比的意义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2例心室晚电位时域法(TDA)测定心室晚电位(VLP)阳性者,其中急性心梗2例、冠心病心绞痛1例、心肌炎3例、高血压病1例、糖尿病1例、原因不明室性早搏2例、贫血1例,另选12例健康男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将两组分别用时域法(TDA法)与频谱法(STA法)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频谱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在发生机制上决不仅仅是一个电生理方面的问题。由于造成AF的基质和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故而即使进行了肺静脉隔离消融,AF治疗的结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最近的研究还发现AF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脂联素/瘦素、胰岛素增敏剂等有关,本文就有关AF一些危险因素的新认识做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