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bB纳米晶粉末热处理特性的研究

来源 :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届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DTA、SEM和TEM观察对Fe<,84>Nb<,7>B<,9>纳米晶粉末热处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可以制备晶粒尺寸在10nm以内的纳米晶粉末,该粉末在100~850℃退火,晶粒尺寸保持在纳米级,并且没有新相生成,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其中100~350℃退火纳米晶粒保护在15nm左右,为后继采用低温压型技术制备块状纳米晶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研究了有理等距参数曲线的CHermite插值问题,用显式给出了相应的Bezier曲线表示及共控制顶点的计算公式,所得插值曲线中通常有4条曲线具有很好的形状特征,具至 少有一条曲线与通常的五次Hermite插值曲线具有极为相似的形状特征。结合绝对旋转数概 念和曲线能量最小化,给出了最佳CHermite插值曲线的选择方法。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在所有金属和化合物中,银的杀菌作用最强,且安全性高,因而研发银消毒剂日趋活跃,许多银消毒剂还成为某些专科药物。本文叙述了银消毒剂和银抗菌剂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首次制得热稳定型磁性纳米固体酸催化剂ZrO-SiO/FeO。通过粒度分布测定、XRD、XPS、磁学性能测定及催化酯化反应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样品的平均粒径随着包覆层的增加而增大;SiO包覆层大大地延缓了FeO向α-FeO的转变,显著提高了FeO的热稳定性;另外,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ZrO由无定型向四方相的转变和由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的相变温度也显著提高。新型催化剂经酯化反应后
在我国抗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在从事抗菌建筑用塑料管材生产的上海维安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山西新超管业有限公司等几家管材企业的大力支持下,2002年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文布置制定“抗菌建筑用塑料管材”行业标准任务,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为此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本文予以介绍。
将超细无机抗菌粒子制成抗菌母粒,加入到聚丙烯中进行熔融共混、切片然后纺丝,制得具有抗菌性能的丙纶。扫描电镜观察经表面处理的抗菌粒子在丙纶中分散较好,大小均匀,且与PP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DSC测试表明抗菌粒子对PP基体有异相成核诱导结晶作用,使PP结晶度提高,熔融温度上升;抗菌粒子的加入会降低丙纶力学性能,但通过对抗菌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和改变纤维后牵伸比可以减小抗菌丙纶性能下降幅度,使之与普通丙纶
本文研究了HIPS/nano-TiO多功能复合塑料的加工流变性、母料的分散性、吸光行为、抗菌、分解内毒素、分解异味气体及自清洁效果。结果表明,在0.5-2.0%的含量范围內,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优于HIPS; HIPS/nano-TiO母料在制品中不能得到良好的分散,经EVA蜡改善的母料可保证良好分散效果;HIPS/nano-TiO制品的表面表现出良好的紫外吸收能力,nano-TiO含量在1.0%
本文介绍以无机抗菌剂技术为代表的抗菌材料自上世纪80年代日本首先开发以来,二十多年时间过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重金属离子抗菌剂为例,多种银载体如载银沸石、硅胶、磷酸盐、玻璃等被广泛得到开发,并在抗菌陶瓷、抗菌塑料、抗菌砂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由于日本人对清洁环境的刻意追求,抗菌材料在日本首先投放市场。我国的抗菌材料的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或中期才开始,但我国抗菌材料行业后来居上,在消化外来
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就开始将银化合物直接添加到树脂中,首次用这种抗菌剂制成了抗菌塑料,但直接添加银盐制备的抗菌塑料性能明显下降,颜色变化严重,接触水时银离子易析出,而且抗菌有效期很短,很难具有应用价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以硅橡胶及一些高分子树脂(如:聚乙烯,聚PET树脂等)为基体,利用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制备二氧化钛为表面修饰剂的具有重复可再生抗菌性能的纳米硅橡胶及一些
以NaO-BO-SiO为基础组成,加入适量的TiO,采用熔融分相法制备纳米TiO抗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熔融分相法可制备出与多孔玻璃载体形成良好结合的TiO光催化材料,TiO晶粒尺寸为纳米级且为锐钛矿型,光催化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
本文以钛酸丁酯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溶胶,再经萃取分离、减压蒸馏分离出有机物进而制成纳米纯水性TiO溶胶,测试了XRD及用N4pLus分析不同贮存时间的粒度分布,纳米水性溶胶中TiO为锐钛矿相,长时间贮存粒度基本不长大,并进行了苯酚的光降解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