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钢铁工业水耗约占世界工业用水量的10%,如何节约用水,如何循环用水,成为了降低工业用水总量的较为突出的问题.现今,许多钢铁企业纷纷进行废水“零”排放的升级改造,其中尤以缺水地区突显.但究其根本,如钢铁企业无法设计/实施完整的梯级供水模式,企业废水“零”排放将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对此,本文以一钢铁企业完成废水深度处理及梯级供水的实例,对钢铁企业各工序的水质要求,梯级供水的具体方式以及梯级供水在水
【机 构】
: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300191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300301
【出 处】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钢铁工业水耗约占世界工业用水量的10%,如何节约用水,如何循环用水,成为了降低工业用水总量的较为突出的问题.现今,许多钢铁企业纷纷进行废水“零”排放的升级改造,其中尤以缺水地区突显.但究其根本,如钢铁企业无法设计/实施完整的梯级供水模式,企业废水“零”排放将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对此,本文以一钢铁企业完成废水深度处理及梯级供水的实例,对钢铁企业各工序的水质要求,梯级供水的具体方式以及梯级供水在水循环利用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
其他文献
桂西山区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资源的原生态.但桂西属于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少数民族区,使得其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特殊性.论文分析了桂西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以及桂西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提出建立多级资源遗产保护、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元素库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安全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思路.
本文首先根据C-D生产函数理论推导定量评价土地的集约系数与粗放系数模型的逻辑关系的合理性,然后采用势分析方法确定河南省及其各社区市的弹性系数,最后计算建设用地的集约系数与粗放系数,并根据土地利用集约系数和粗放系数这两个重要参数确定各自建设用地利用发展模式.本文的研究为各地促进区域建设用地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因地制宜地制定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有关物质减量化的探讨在国内学术界并不多,一般的研究都局限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工业生态学中.而我们认为,与"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思想相比,物质的减量化更全面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物质的减量化是指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的物质材料或产生的废物量的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从微观层面上,市场机制具有物质减量化和物质增量化的双重作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替代关系,为物质的减量化提供了一种可能.从宏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系统工程,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责任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来实施.本文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角度提出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组织管理职责,在分析当前政府组织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完善方面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决策机构、组织协调机构、管理执行机构、保障机构、咨询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的有效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组织管理模式,并明确了各机构的职责.层次清晰、任务明确的城市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现状,论证我国汽车工业推行环境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并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角度探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我国汽车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最后展望未来20年我国汽车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需要对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本文是在此背景之下,对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相关的实践.
我国学者在说明环境行政管理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时一直引证西方的相关理论.然而,这种引证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不管是"公共财产论"还是"公共信托论","外部性"还是"市场失灵",都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社会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多样化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条件在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产生和存在的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迄今也没有完全具备.从社会条件来分析,会发现"公共财产论"和"公共信托论"所要论证的
本文通过对发展观认识的不断深化,认为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正确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和谐.循环经济是对旧的不和谐、不协调的否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是实验区方式,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出现了区域性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要对既往的实验区方式进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由"点"到"面"的跃变。
本文利用贵州省1949-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贵州省55年来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出贵州省2005-2030年的耕地数量.结果表明:贵州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科技驱动、经济社会驱动和宏观政策驱动三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