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化县外际底金银矿成因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la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际底金银矿床的形成,是由于矿区地层中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岩浆活动的活化、迁移和富集作用下,通过断裂构造形成的通道进行运移并赋存于其中,从而形成了外际底矿床。矿床以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蚀变等中低温热液蚀变为主。矿石结构以自形一半自形为主,还具有他形结构、交代溶蚀结构、碎裂结构、乳浊状结构及固溶体分离结构。综合认为,外际底矿床属低温热液成因类型。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2007年至2011年间获取的21景时序SAR影像,对青藏高原从羊八井站至当雄站铁路段冻土区的地表形变展开研究。考虑到传统的DInSAR技术受到时空失相关和大气延迟的限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干涉效果不佳,本文采用现今广泛使用的一种多时域InSAR技术——短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方法,对所获取的SAR影像进行时序分析,并且针对冻土形变的特性对传统的SB
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鹤壁一至十矿为实验区,利用2008-2009共十一景ENVISAT ASAR雷达数据,经过对数据的时相、基线距等的参数分析,选择了最优的倡翻寸组合,优化了处理方案,采用二通加外部DEM数据的D-1nSAR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八个时间段的差分形变相位图像,通过分析获得了不同时期采矿造成的地面沉降分布及幅度信息。结果表明三矿、六矿形变破坏较为严重,这些矿区在监测全周期都有形变活动,可推
应用实例分析证明,利用象元偏移量追踪的图像处理方法,通过精确估计震前震后两次观测图像的象元偏移量,可以获得发震断层附近强烈变形区域内地表破裂和位移的详细信息,为InSAR观测的干涉失相干和野外考察的离散局部性提供良好的补充,为深部断层滑动参数的反演提供足够精度和采样密度的断层近场形变观测数据。因此,这是一种很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本论文应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的相当黑体辐射亮温(TBB)资料,通过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估计处理获得带有优势频率和幅值的时频空间数据,并利用时频图法进行全时空和全频段扫描,提取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14次中强地震热红外异常信息,获得该类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地震热红外异常弱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Kalman滤波技术的融合多平台、多轨道和多时相InSAR资料监测地表三维形变的方法。并利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来分别验证新算法的可靠性和精度。
为研究玉树地震地表形变的大小、空间分布以及震源机制,本文利用日本ALOSPALSAR数据,获取了玉树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i13和同震offset场。InSAR数据的反演结果显示,在整个断层面上,存在3个主要的滑动分布集中区,分别位于距设计断层的东南端点25千米、SO千米及65千米附近。
本文利用CR-InSAR和干涉图叠加(Interferogram Stacking)两种形变监测技术分别获取了研究区的形变速率.CR-InSAR技术的实现过程是,首先利用R-D模型和邻域搜索算法自动定位角反射器在SLC图像中的行列值位置,然后利用邻域平均法计算角反射器点位的差分干涉相位,相位解缠后用奇异值分解方法计算形变速率.干涉图叠加技术是选用垂直基线小于100m的干涉对进行常规的差分干涉处理,
本文在分析Global CMT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构建了地震断层区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2003年Ms6.6地震的同震滑移分布作为位移边界条件,采用PyLith有限元软件模拟了2003年Ms6.6地震前后研究区的地壳应力场分布。对于余震过程形变过程,本文主要利用GPS和InSAR资料为约束进行模拟研究,并对余震过程中地壳应力场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本文对20032004年青海德令哈系列地震过程的物理
三保银矿床的Ag以类质同象斌存于水锰矿和硬锰矿之中,且Ag品位与K、 Ba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根据三保银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矿物组合、元素组合特征等初步推断该矿床的形成与岩体的倾入有关,应该属于热液型锰银矿。
通过对比不同时代蛇绿岩中不同类型铬铁矿石、围岩及Re-Os同位素特征,探讨在古大洋形成过程中,由于铲状裂解作用,古大陆岩石圈地幔残留在古大洋内,参与古大洋扩张、俯冲等演化过程,并根据实验岩石学研究成果,分析元素Cr在地球早期壳幔分异过程及在大陆裂解过程中发生预富集的可能性,并将蛇绿岩中铬铁矿床的成因模式定为:(a)早期壳-幔分异作用对元素Cr的富集作用;(b)大陆裂解过程中,压力下降赋存在石榴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