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1和苯妥英钠协同抗癫痫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六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y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苯妥英钠是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物,但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易出现多系统不良反应,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最为常见,表现为记忆认知功能障碍和共济失调.传统中药(如:天麻等)具有神经系统保护及抗癫痫作用,并且具有副作用小的优势.本实验拟探讨天麻提取物中的有效单体化合物Gas-1和苯妥英钠联合使用是否具有协同抗癫痫作用,及联合使用对苯妥英钠所致的记忆认知障碍和平衡共济失调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青霉素造小鼠癫痫模型,用序贯法观察苯妥英钠和Gas-1按1:10、1:50和1:100的比例控制癫痫发作的最低有效浓度和协同系数.慢性动物模型分组:空白组、苯妥英钠组、Gas-1组、苯妥英钠+Gas-1组连续用药16天,以平衡杆实验和Y迷宫实验测试各组的平衡能力和记忆认知能力.结果 1)上述三组比例的苯妥英钠和Gas-1联合用药均比两药单用时的抗癫痫效果增强,其中以1:50组的协同系数最大,合用时苯妥英钠的用量比单用时降低了85%;2)1:50的苯妥英钠和Gas-1联合应用后能降低癫痫发作频率与强度;3)用药16天后,平衡杆实验发现:联合用药组小鼠通过1m长的平衡杆所用的时间为10.20±4.97 min,比单用苯妥英钠组(49.20±4.96 min)缩短了79.3%(n=8);单用苯妥英钠组从杆上跌落的次数为7.0±2.08次,而联合用药组仅为0.2±0.1次(n=8);4)在Y迷宫实验中,自发性交替百分数与记忆能力正相关,对照组为16.4±5.02%,单用苯妥英钠组为2.8±1.64%,而联合用药组则为12.4±2.07%(n=8).结论 苯妥英钠和Gas-1按1:50的比例联合用药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频率和强度;能降低苯妥英钠对小鼠平衡能力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电刺激与单独超声定位两种方法引导注射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取40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一侧下肢痉挛的患者,下肢以踝跖屈肌群痉挛为主,随机分为A组(超声联合电刺激定位组)和B组(单独超声定位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小腿后群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A组接受超声联合电刺激引导注射,B组单独以超声引导注射,每组在注射治疗前以及注射治疗
目的 用3T磁共振技术研究症状性脑卒中和TIA患者基底动脉斑块的分布特征材料和方法:对38例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采用传统的血管造影显示管腔狭窄在30%的患者进行3T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T2WI,T1WI T1W+C)并进行长轴和短轴分析,在T2W图像上将斑块分布按照短轴四象限分为:右侧腹侧左侧和背刺.结果 38例患者基底动脉管壁斑块大小及分布如下:基底动脉腹侧部的大小为2.73 mm2 (ra
目的 临床研究丹参注射液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 SF)能否诱导脑梗死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常规对照组(基础治疗+康复训练)、丹参组(常规组+丹参注射液)、rhG-CSF组(常规组+吉粒芬)、丹参+rhG-CSF组(常规组+丹参注射液+吉粒芬),各15例,临床观察3周,比较干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34+,神经元样细胞标志物神经
目的 研究丹参注射液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经rhG-CSF(吉粒芬)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后血清IGF-1、VEG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常规组(基础治疗+康复训练)、丹参组(常规组+丹参注射液)、rhG-CSF组(常规组+吉粒芬)、丹参+rhG-CSF组(常规组+丹参注射液+吉粒芬),各15例,临床观察3周,比较血清IGF-1、VEGF的变化和NIHS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目的 观察化痰通络颗粒对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 (SOCS-3)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66例发病72 h内的风痰瘀阻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口服化痰通络颗粒加基础治疗,对照组32例仅基础治疗;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两组ACI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血清SOCS-3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治疗前
The objective of this pilot study was to objectively assess electroacupuncture for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using the triple-stimulation technique (TST).The patie
会议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08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明确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46例病人临床资料,包括病人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入院诊断、发病时间、诱发因素、临床症状体征、腰穿压力及影像学特点等.结果 4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中,男性28例(61%),女性18例(39%),年龄8-69岁,平均年龄(40±15)岁,中位年龄42
会议
目的 评价甲钴胺结合常规血糖控制策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BM,CNKI及VIP数据库,时间截止到2013年4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后,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78例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2008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明确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46例病人的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细胞学、脑脊液生化、隐球菌二项(墨汁负染+荚膜抗原胶乳凝集试验)等.结果 首次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6~20)* 109/L,均值为(10.3±4.1)*109/L,中性粒细胞比
会议
目的 通过比较脑脊液细胞学与常规检测方法对同一标本的检测结果差异,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1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脊液同时作细胞学和脑脊液常规检测,其中细菌性脑膜炎10例,结核性脑膜炎33例,病毒性脑炎30例,梅毒性脑膜炎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 0例,脑膜癌病6例,寄生虫性脑膜炎4例。脑脊细胞学除进行常规细胞计数外,通过细胞玻片离心法对有形成分进行收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