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D与FMECA技术综合应用研究

来源 :2006中国科协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398622409xie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论述了QFD(质量动能展开)与FMECA(故障模式、危害性分析)的对比分析、大型复杂产品研制生产过程中QFD与FMECA的结合以及房屋型FMECA模型。
其他文献
为了探讨溴氰菊酯在绿茶和乌龙茶品种上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的差异,明确其在福建茶区使用的安全性,在福安、安溪和武夷山进行了福云6号、金观音、铁观音和水仙等四个不同品种茶树上溴氰菊酯残留田间试验,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3000倍液进行施药,药液干后以及1、3、5、7、10、15d分别取样制样供检测.检测统计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在茶叶上的残留量随着农药稀释倍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少;相同浓度处理下,春茶的
本文以安溪铁观音为试验材料,从香气的感官审评和香气组分分析两方面比较包揉、压揉两种造型工艺对毛茶香气品质的不同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包揉工艺毛茶香气清醇幽长持久,压揉工艺毛茶香气丰富纯和略粗散,包揉毛茶香气得分高于压揉毛茶.香气组分分析表明,压揉毛茶香气种类高于包揉,但是香气总量小于包揉毛茶;包揉毛茶含有较多的醇类组分,而压揉毛茶含有较多的酮类、酯类等羰基化合物组分.包揉毛茶中具有强烈的青香和穿
采用AFLP-毛细管电泳法对十里香茶、宝洪茶古树及两者的田间单株等共27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2.0软件对居群个体进行UPGMA 方法聚类,构建亲缘关系系统图.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P=99.64%,其中十里香茶古树变异度最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3.24%,宝洪茶古树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3.14%,宝洪茶田间单株变异度最低,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
本文综述了茶树种质资源遗传标记手段研究的发展进程,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理生化标记与分子标记等多角度和层次揭示了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标记手段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起源演化分类、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育种材料早期选择等方面显示重要作用.
2009~2010年在浙江省诸暨市、武义县、松阳县、衢州市、景宁县、长兴市、淳安县、永嘉县等8县(市)典型绿茶主产区设立了以氮素为主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对比试验及示范.从设立的16个对比试验、示范点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区比较,实施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后,每亩节约氮肥(纯N)11.3千克,节约磷肥(P2O5)0.6千克;每亩平均增加茶叶产量61千克.从经济效益分析,每亩节约施肥成本34元,增加茶叶产值
目的:研究EGCG和全乙酰化EGCG(AcEGCG)是否能保护人永生化表皮角质形成层细胞(HaCaT)抵御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细胞生存率下降及氧化损伤.方法:本文分别检测EGCG及AcEGCG保护下的细胞生存率、胞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丙二醛(MDA)水平等指标.通过UVB照射后施药修复和UVB辐射前施药预防两种不同的施药方式.结果:EGCG和
利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了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水仙、白芽奇兰等10种福建乌龙茶的热分解过程,试验条件为升温速率10K/min、从室温至600℃、气氛为空气、铝坩埚加盖(盖上钻1mm孔).研究发现:福建乌龙茶的热解可分为五个阶段:室温至100℃左右主要为脱水阶段;100℃至226℃为则为茶叶挥发物逸出阶段;226℃至345℃为变味热解阶段;345℃至482℃为碳化阶段;482℃至600℃为燃烧阶段.茶叶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的发生概率高且后果严重,事故应急救援是风险控制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扩大,减轻事故造成的财产和生命损失.本文主要通过对事故应急救援的分析,阐述了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特点和基本任务;提出了建立危险化学品源的基础调查数据库,应急救援组织体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以保证应急救援的有效实施;并建议加强消防部队中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航天员在航天飞行条件下会出现"航天飞行性贫血"(space flight anemia),这种贫血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总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其中,在航天飞行过程中航天员红细胞总量每天大约降低1%以上,飞行10~14天后总计下降10%~15%,而血红蛋白含量也降低12%~33%.研究"航天飞行性贫血"的细胞分子机制是如何预防"航天飞行性贫血"发生的理论基础.K562细胞系是红白血病细胞系,在许多分化诱
力限控制振动试验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振动台的机械阻抗比实际情况大所引起的过试验现象.本文对双重控制原理进行了分析,并以卫星承力筒作为试件进行了力限控制技术应用试验,对力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承力筒垂直方向力限控制试验中,首先通过低量级测量了承力筒的受力情况,根据承力筒的动态特性制定力限控制条件,应用力限控制技术完成了高量级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和对比,验证了力限控制方法缓解过试验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