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村级干部职务犯罪情况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de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修订前,由于法律因素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市很少有村级干部职务犯罪案件发生。随着修订《刑法》的实施,针对村级干部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同时,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区建设进入了高潮,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此外,公路建设、防洪堤建设也大量占用了农村土地,一时之间,村级经济突然暴涨,为"村官"大肆实施职务犯罪奠定了物质条件。再者,由于村级干部相对素养较低,导致其法律意识淡薄、执行制度不力、热衷于搞宗族宗派势力,等等,不能正确管理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村级干部职务犯罪日益增多。在上述条件下发生的村级干部职务犯罪,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如,犯罪主体集中,书记集权特征充分体现,同时附带呈现出书记、主任"黄金搭档"作案特征;犯罪手段简单原始,直接性较强;犯罪数额巨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性质由受贿(公司、企业人员受贿)、贪污向挪用公款(挪用资金)转移;社会危害性大,影响农村稳定,等等。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农民、农业、农村等"三农"问题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建设的重视。因此,加强村级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有利于保护村级干部,有利于维护农村稳定,实现"平安嵊州"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的重要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村级干部生活在基层,文化修养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而且村级干部承担着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因此,对村级干部的预防对策,必须依据其发生的条件及呈现出的特点,特出强调实效性与可操作性。首先要加强教育。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加强普法教育,三是加强警示教育。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更要加强对制度的执行监督。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任何一项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无异于一纸空文。因此,在制定制度时应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防止执行不力甚至不执行现象发生。制度出台后,镇一级要加强检查监督,落实相应责任,确保有章必循。再次,要构筑农村社会化预防网络。先在主要乡镇,然后逐步推广到全部乡镇,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联络员,检察机关应加强与联络员之间的联系,为联络员提供预防理论、预防信息、预防方法,联络员应及时掌握、反馈村预防工作信息及动态,形成良性的互动工作机制。对村级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普法教育工作也可由联络员兼职。最后,严把村级干部进人关。坚决淘汰那些具有职务犯罪倾向的人以及动机不纯的人,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要注意宗族势力、宗派势力操纵选举。二是要注意贿选现象的发生,防止不法之徒混进干部队伍,以小利换取大利,最终损害农民的利益。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和谐社会视野下行刑社会化的定位与现实性,分析了现阶段轻微犯罪行刑社会化的困境,探讨了轻微犯罪行刑社会化(开展社区矫正)的强化路径。
以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为实验模型,观察洋参果口服液对体外培养细胞寿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洋参果口服液可以提高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期群体倍增水平,延长细胞传代无数,延缓
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时期,社会问题最多也最复杂,社会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整体转型”。本文试从社会学与文化学视角对流动人口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大约300万人因吸烟而丧生,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三分之一。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发展中国家人均烟草消耗量增长了70%以上,而且目前仍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新的高发态势和一系列新的特征,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社会问题。我国对违法犯罪少年的传统矫正模式在新形势下遇到了严峻挑战,不能有
会议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刑罚执行体系主要由法院、监狱、公安机关构成。死刑立即执行、罚金、没收财产等非监禁刑罚由法院执行,死刑缓期执行和监禁刑主要由监狱执行,除法院执行外的
会议
新昌县位于浙江东部,轶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43.5万, 下辖16个镇乡街道,个县共有国家工作人员近10000人。1998年至2008年11年间,某院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共97件97人,其中贪污
会议
目的 探讨生活质量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四川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膀胱癌患者作
2009年6月,《缭望》新闻周刊刊载了《应对“网上群体事件”新题》一文,该文指出“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发生”,并建议各级地方党政干部对此加
会议
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我国被害人问题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表相关成果。顺应国际社会加强被害人保护的潮流,我国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