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青藏高原60个站冬季雪日、雪深距平和NCEP/NOAA积雪面积距平资料确定高原积雪异常年份,经合成对比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冬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存在二正二负距平结构,由于积雪异常对亚洲中高纬度环流与冬季风的影响,导致北亚经中国东北至南海的东亚大部地区地面气温异常.分析还表明,高原雪盖异常也造成赤道太平洋附近Walker环流及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分析冬季雪盖异常后期对流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青藏高原60个站冬季雪日、雪深距平和NCEP/NOAA积雪面积距平资料确定高原积雪异常年份,经合成对比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冬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存在二正二负距平结构,由于积雪异常对亚洲中高纬度环流与冬季风的影响,导致北亚经中国东北至南海的东亚大部地区地面气温异常.分析还表明,高原雪盖异常也造成赤道太平洋附近Walker环流及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分析冬季雪盖异常后期对流层中下层厚度表明,至来年夏季多雪年(少雪年)有利(不利)东亚阻塞高压生成,南亚季风低压减弱(加强).850hPa高度矢量风和OLR场也证实,多雪年(少雪年)夏季东亚季风系统内副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加强(减弱),而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减弱(加强),该诊断分析为高原积雪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及夏季旱涝预测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从天气学条件、物理量场诊断和遥感图像判识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6月25日影响洛阳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的活动规律和物理成因.此次较强的飑线天气过程是在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的天气尺度形势下出现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飑线以后续线型为主的型式形成.飑线出现前期从卫星云图上监测对流云团的发展,分析K指数及SI指数,短时、临近预报监测雷达产品,可以对雷暴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2005年8月16日发生在海河流域的一次大范围、长时间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果表明:(1)当低层出现暖平流和辐合运动相结合的复合风场特征时,既多普勒雷达速度场产品表现为自雷达中心开始,一侧的零速度线弯向正速度区的顺转程度明显大于另一侧的零速度先弯向负速度区的顺转程度,既负速度区面积大于正速度区的最大值时,降水就增强或维持.(2)当低层出现暖平流和辐散运动相结合的复合风
本文分析了2006年6月27日江苏盐城市滨海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有较强的冷涡,高层有涡后冷空气南下,低层急流位于沿江一线,滨海位于急流轴的左侧,处于大湿度的辐合区,上游暖中心明显,这种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形势配置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K指数、SI指数和θse都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天气产生,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在雷达回波特征上,具有钩状回波特征;风场上有明
利用宁夏山区各气象站自建站至2002年的气候资料及同期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产量和气候要素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以及小麦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采用常用的墨西哥帽小波(Mexican Hat)函数,分别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单产气候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分离、提取了小麦单产气象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波动周期,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54~200
利用NCEP/NCAR(1961-2004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对宁夏水汽含量(通量)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及不同区域和季节的分布特征及夏季水汽输送偏多年和偏少年环流差异特征的合成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宁夏水汽含量呈明显减小趋势,2001年后有所增加,中部干旱带水汽含量最小,固原市水汽含量最大: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不同区域纬向水汽通量总体为增加趋势,之后,均在
选取宁夏24个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合成、Lepage检验和Mexihat小波方法,分析了宁夏暴雨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突变和周期.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加剧,宁夏虽然出现了暴雨历史极端气候事件,但宁夏暴雨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月际分布上多出现于7-8月份,在旬际分布上具有"七下八上"的特点,空间分布上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本文对近40多年来宁夏冬季气温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冬季气温总趋势是变暖的,冬季平均气温在1985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最明显的是中部干旱带;宁夏冬季气候变暖与大区域有不同之处,1967~1990年宁夏冬季升温过程,最低气温是主要的,但1990年以后宁夏冬季的变暖,并不完全是由于最低气温的变暖而形成,最高气温的变暖也是90年代以来宁夏冬季气候变暖的重要特征:宁夏极端气温变化具有明显阶
分析了南疆西部地区气温、降水量、大风的变化特点,并探讨了上述三个气候因子对沙尘变化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人口、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及其与沙尘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候在变暖增湿,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大风平原地区和北部山区在波动中减少,南部山区在波动中增加.(2)气候因子变化对沙尘有一定的影响,沙尘暴、扬沙、浮尘与大风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沙尘暴与冬季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浮尘与年降水量、
针对局地环流能量转换问题,本文提出了扰动位能的新概念,将其分解为大气扰动位能(简称扰动位能)和表面扰动位能两个部分,给出了扰动位能各阶矩的数学表达形式,结合资料指出二阶以上的扰动位能高阶矩相对于其一阶矩和二阶矩来说是小量,可忽略,并指出扰动位能二阶矩的全球平均恰好等于传统的有效位能,但两者在物理意义上明显不同.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考察了扰动位能的全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扰动位能一阶矩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与热带太平洋ENSO事件二者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但其相互作用关系在1961-1962年发生了明显的跃变,1961-2002年二者关系紧密,1930-1961年则相反.通过CCM3模式,研究了不同年代下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SST变化对其上空大气环流的影响的变化,结果表明:1930-1961年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与热带太平洋暖事件的相互影响作用很弱;而1961年后,热带印度洋上空的反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