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针对某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FD-22高焓风洞开展自起动特性试验研究。试验设计了节流挡板系统,通过控挡板由闭合到打开,来研究进气道是否能从不起动状态恢复到起动状态,并研究了来流马赫数,模型攻角、加前体侧板等对试验进气道自起动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节流门完全闭合时,进气道内流处于震荡的不起动状态;当节流门打开后,振荡消失,进气道顺利重起动;攻角从2.5°增加到
【机 构】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绵阳621000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绵
【出 处】
:
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某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FD-22高焓风洞开展自起动特性试验研究。试验设计了节流挡板系统,通过控挡板由闭合到打开,来研究进气道是否能从不起动状态恢复到起动状态,并研究了来流马赫数,模型攻角、加前体侧板等对试验进气道自起动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节流门完全闭合时,进气道内流处于震荡的不起动状态;当节流门打开后,振荡消失,进气道顺利重起动;攻角从2.5°增加到6.5°,加前体侧板限流,来流马赫数从5变为4,进气道均能从不起动状态恢复起动,表明该进气道在试验条件下自起动性能良好。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60 周期、黄金律、一个极有趣的分数,初探提取气候交错的潜在周期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利用1951-2005 年 NCEP/NCAR 一日四次的U,V 风场、高度场再分析资料(00 时、06 时、14 时、 18 时),水平分辨率为2.5°×2.5°,垂直层次为17 层,每年取5 月1 日00 时至7 月31 日18 时。通过统计得出每年西南低涡移出源地后发展的次数以及55 年来西南低涡生成和发展的年际变化。统计结果表明 55 年间,西南低涡在源地的生成表现出明显的年际规律,总
月动力延伸预报是利用中期数值模式延伸预报到一个月,动力延伸预报的技术和方法不仅依赖于数值模式,而且模式初值和边值的不确定性,还会影响延伸预报的可预报性。故目前延伸预报的水平远远低于中期数值预报的水平。论文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研究了制作动力延伸预报的关键技术,包括集合预报技术、下边界处理技术和集合预报信息提取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月动力延伸预报系统,并作了四年的预报检验。首先,为了克服初值
利用美国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研制发展的一个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模块化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2),在1945~1993 年COADS 逐月平均资料的强迫下,对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准 20 年模态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全球海洋环流模式MOM2 较好地模拟出1945~ 1993 年间太平洋SSTA 准20 年模态的时空演变,其过程与GISST 观测资料中S
本文对燃烧器内的气粒两相旋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型采用颗粒所见流场速度的滤波密度函数(Filtered Density Function ,FDF )输运方程与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 )相结合,提出了求解气粒两相流动的LES/FDF模型。模拟得到了颗粒在流场中的空间分布、颗粒平均速度以及脉动速度等数据,并与实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LES/FDF模
以压缩面升压规律可控的轴对称基准流场设计方法为基础,采用特殊的中心体构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轴对称基准流场,该基准流场中的反射激波强度降低,压缩效率明显提高。选取该新型基准流场,设计了带楔形前体的矩形转圆形内收缩进气道构型,对其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该进气道设计点和接力点肩点附近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减弱,流场结构较优,进气道起动马赫数较低,总体性能优良。
针对一种采用新型压升规律的曲面压缩面所设计的高超弯曲激波二维进气道,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长度平板发展而来的非均匀流对其性能参数的影响,并和两种常规二维进气道吞非均匀来流的能力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压升规律的高超弯曲激波二维进气道性能受来流气流不均匀性的影响较小,并对非均匀来流具有一定的校正作用。
以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进气道前缘和唇缘进行钝化。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等动载条件下(Ma=4,5,6)不同钝化半径对进气道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相同来流马赫数下,随钝化半径的增大,进气道的压差阻力和总阻力逐渐增大,摩擦阻力逐渐减小;在相同钝化半径下,随马赫数增大进气道压差阻力和总阻力逐渐减小,摩擦阻力逐渐增大。②在Ma=6时,前缘钝化半径从0增大到0.01时,进气道的压差阻力
为了改善高超声速进气道在宽马赫数工作条件下的性能,数值模拟分析了一种二元高超声速变几何进气道的设计与调节规律。通过旋转唇口板减小进气道捕获面积和内收缩比,能有效解决进气道在低马赫数下的自起动问题和提高进气道在大攻角时的总体性能。结果表明:低马赫数时将进气道唇口向下旋转11°,内收缩比变为1.4,进气道的自起动马赫数变为3.6;当进气道处于大攻角状态时,将进气道唇口向下旋转7°,可以使得进气道在4°
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的组合设计、进气道设计是关系飞行器能否正常工作和提高发动机静推力的关键技术。本为以二维顶压式进气道、Busemann进气道为研究背景,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钝化半径对以上两类进气道性能的影响,评估了进气道喉道处的总压恢复、静压比、静温比、绝热压缩效率以及流场均匀性。本文以最大总压恢复为目标函数,进行了二维顶压式进气道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