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山西省煤田地质资料、煤层气试井成果以及煤储层孔、裂隙和等温吸附测试结果,分析了山西省煤储层物性特征.结果显示:煤的Langmuir体积、Langmuir压力与Ro,max密切相关,Ro,max增加,Langmuir体积增大,Langmuir压力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拐点约在Ro,max=3.2%处;煤层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随煤层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加;煤储层压力主要表现为欠压或略欠压状态;当Ro.
【机 构】
:
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山西省煤田地质资料、煤层气试井成果以及煤储层孔、裂隙和等温吸附测试结果,分析了山西省煤储层物性特征.结果显示:煤的Langmuir体积、Langmuir压力与Ro,max密切相关,Ro,max增加,Langmuir体积增大,Langmuir压力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拐点约在Ro,max=3.2%处;煤层含气量和含气饱和度随煤层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加;煤储层压力主要表现为欠压或略欠压状态;当Ro.max=0.5%~0.65%时,煤中孔隙各孔径分布连续性较好,Ro,max>0.65%时,煤的中孔不发育;煤中宏观裂隙与宏观煤岩类型相关,显微裂隙在低变质程度煤中发育优于高变质程度煤层,镜煤中发育优于亮煤;煤储层渗透率变化较大,受煤层埋藏深度、应力状态等因素制约.通过该研究为山西省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内蒙古气象台业务使用的数值预报降水量产品有:T213、T639、日本、德国数值预报场,各模式预报准确率差异较大.在检验多个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基础之上,借鉴集合预报新技术,进行内蒙古数值预报集成试验.每日滚动评定各种模式预报质量后,优选质量靠前的模式作为集成对象,以各模式的准确率动态分配权重系数,建立内蒙古降水集成预报方程.集成预报方法在2011年汛期进行了业务实验,对汛期暴雨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春夏季长江南部中下游地区发生旱涝急转的异常大气环流特征和引起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长江南部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发生与西北太平洋副高压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副高由弱到强的变化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高空急流的变化则为降水提供了上升运动条件.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加强的原因与副高加强前一候时段内孟加拉湾地区的异常对流加强有密切的关系.急流的变化则与陆
以2011年盛夏两次低槽切变为对象,通过对天气形势、水汽以及动力条件的对比分析发现:500 hPa高度31°N、96°E附近青藏高原东部高压偏强、低槽偏东以及孟加拉湾至云南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偏弱,导致川滇切变南下速度过快,进而使云南的降水天气过程强度偏弱,降水落区偏东;偏东气流引导下的水汽通道对云南降水天气过程的贡献明显小于西南暖湿气流;云南水汽辐合的强度、水汽强辐合维持时间与强降水发生的时段、强
介绍了能量螺旋度和风暴强度指数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并针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一次突发性的罕见暴雨天气过程,比较了预报的对流有效位能、风暴相对螺旋度、能量螺旋度和风暴强度指数等大气环境参数的预报性能.指出这些大气参数对预报强对流天气都有重大参考意义:对流有效位能虽然无法独立判断是否发生强对流天气,但可以预报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一般为CAPE从极大值开始迅速减小的时间点前后,强对流天气一般发生在风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8日发生在舟曲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前期的高温高湿和逆温层结,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积蓄,高空冷平流的侵入和低层切变的发展触发了不稳定层结的发展和能量的释放,强降水是由中-α尺度的对流云团与地形抬升形成的中小尺度系统共同作用造成,不同性质对流云团的发展、加强与合并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根据二道岭矿区地质勘探资料和矿井瓦斯基础参数测试结果,在分析研究矿区瓦斯赋存规律的基础上,对矿区一定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采用体积法进行煤层气资源量估算,并作出评价及开发利用相关建议.根据本区具体条件,建议以井下瓦斯抽采为主,在矿井地质及地形等条件相对有利的地区进行地面煤层气勘探试验;煤层气利用方面可优先考虑瓦斯发电项目其次,可作为民用燃料提供给附近的巴彦浩特镇等城镇居民使用,并可尝试煤层气液化等其他
构造动力对煤层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通过盆地及其所控制的东缘煤层展布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受区域构造的控制,整体构造简单,为走向NNE-SN向W倾斜的单斜构造,发育较少宽缓的次级褶曲、断层不很发育.受构造控制主力2#煤在面上全区稳定发育,为煤层气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对研究区煤层气演化过程分析,认为该区煤层热演化程度较高,经历两次生气高峰期,煤层气主要以热成因气为主,尽管有后期改造作用但破
以延川南地区煤层气井的实验测试数据为基础,首先采用地质类比法对煤层的含气性及其他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用最大值标准化法和灰色关联系数法得出单煤层和井区的综合评价分数,最后用这些分值对井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区内甲烷浓度高、含气量大、孔隙性能好、煤层厚度大,但含气饱和度和渗透率低,需要对储层做进一步的压裂改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认为各因素的相关关联序为含气量>含气饱和度>渗透率>储层
本文通过对延川南地区2#和10#煤的构造、沉积、埋藏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地下水动力场、煤储层物性特征等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2#煤水动力作用整体较弱,10#煤相对较低,成为造成该区块2#煤10#煤含气量不同的重要因素.同时,煤层含气量还受到构造、沉积、埋藏深度、厚度等的影响.在煤层顶板封盖条件普遍较好的情况下,影响煤层气保存的地质因素主要在于地层产状或倾角的大小.
采用光学法测定了霍州、长治和晋城地区煤样吸附CO2后的线性膨胀量,最高压力12MPa.结果表明,三个地区样品的测试结果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性,线性膨胀量随压力升高而增大,在大约10MPa达到最大值,随后略有降低.煤吸附气体后的膨胀呈现非均质性,即垂直层面方向的膨胀量大于平行层面方向上的膨胀量,这种现象在高压阶段更明显.随煤阶升高,最大体积膨胀量依次增大.通过分析煤大分子缔合键类型及CO2对煤缔合结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