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人们在做信任决策时,为了降低风险会考虑他人的信誉信息。已知人们对于他人信誉先验的形成方式可以分成两种:通过与对方进行多次交易,观察学习得到(interaction-based);外界给出的、不需要学习就可以获得的(reputation-based)。但还不清楚这两种形成信誉先验的方式对人们信任决策的影响是否一致。为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纳入了33名大学生(年龄18.82±2.13)完成了改进的、重复信任博弈(iterative trust game)范式。在该实验范式中,我们将对方的信誉量化为五个可信度水平(一星/三星/五星/七星/九星),星级越高代表对方越可信;将从外界获得对方信誉先验的方式设置为有提示的条件(实验开始前提前告知对方的星级水平),将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对方信誉先验的方式设置为无提示的条件(不告知对方的星级水平,在实验结束后需要评价对方的星级水平)。每名参与者需要作为投资者(investor)分别在有提示和无提示两种条件下,与不同星级水平的被信任者(trustee)在该范式中重复20次的信任博弈。通过重复测量分析及其事后检验,我们发现:有无提示被信任者信誉先验会显著的影响被试的投资次数(p<0.001;η~2=0.94),在无提示的条件下,被试投资给对方的次数更多;面对不同可信度水平的被信任者,投资的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2;η~2=0.25),被试更倾向于投资给可信度水平高的被信任者;被信任者可信度水平与有无提示的交互作用显著(p<0.001;η~2=0.69),在有对方先验信息的情况下,被试对于可信度水平高(七星/九星)的被信任者投资的次数更多,而对可信度水平低(一星/三星/五星)的被信任者投资的次数更低。本研究发现信誉先验的形成方式对于人们信任决策行为有不同影响,并依赖于被信任者的可信度水平。这一研究结果补充了影响信任的因素相关方面的研究,同时为进一步探索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群体的不良社会适应能力的潜在行为标记提供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