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新型去共轭Baylis-Hillman反应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g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碳-碳键的形成是有机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碳-碳键的形成在构建新的化合物骨架以及天然产物的合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Baylis-Hillman 反应由于其卓越的原子经济性及温和的反应条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具有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合成[2].Baylis-Hillman 反应产物通常和其反应物一样为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并且其局限性在于只能构建单个不对称的手性中心.本论文主要探讨在有机小分子催化条件下,以α,β-不饱和的、具有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和醛为底物,一步构建具有多个手性中心、β,γ-不饱和的、具有吸电子基团的多官能团化合物.这类新型的反应被称之为去共轭的Baylis-Hillman 反应(反应如图).论文最后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索,证明该反应过程中是经过1,5-H 迁移形成六元环过渡态最终形成去共轭的Baylis-Hillman 产物.
其他文献
作为国内主要生产钛白粉的硫酸法,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气和废渣.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危及到了硫酸法钛白粉工业的生存与发展.治理并回收利用“三废”,是环境保护、资源充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工业上应用的主要还是浓缩法回收钛白废酸.但由于高温下引起的换热器管道结垢导致的生产不连续性,设备投资和维护费用较大,废酸回收成本较高,产生的废渣FeSO4·H2O 夹带酸液不易处理,使得废酸的浓缩回收遇到了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由于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良的性质,已经成为在纳米尺度进行生物研究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为在生物样品,特别是活细胞状态研究细胞表面分子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原子力显微镜还能在单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并达到皮牛级的测力灵敏度,这些都是其它化学和物理分析方法所无法实现的。
半胱氨酸(Cys)和高半胱氨酸(Hcy)是人体内重要的含巯基氨基酸,它们的含量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金纳米由于其特殊的光学性质而被广泛用于生物传感等领域。金纳米与巯基结合形成强的金-硫键,从而导致金纳米聚集,溶液颜色由酒红色变为深蓝色,常被用于比色法测定巯基氨基酸。
采用UV-Vis 光谱、电化学、质谱和核磁分析方法研究木犀草素清除DPPH 自由基的反应机理,发现木犀草素与DPPH 自由基反应前后紫外可见光谱有明显变化,DPPH 在517 nm 处的特征吸收峰消失,且DPPH在517 nm 处的吸光度强弱与其被自由基清除剂反应程度呈线性关系,可作为评价抗氧化剂能力的指标。
纳米材料凭借其独特的光学磁学性质广泛应用到生物医药领域中[1,2],而磁共振成像、可控药物运输、生物磁分离所需的磁性纳米材料正迅猛发展[3,4]。本工作以廉价的铁盐、亚铁盐,生物高分子为原料,以水热法一步合成尺寸可控且分布窄、结晶优良,饱和磁化率高的绿色无毒的四氧化三铁磁流体。
因寡聚核苷酸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多样的二级结构及与银离子的特殊相互作用使其成为合成银纳米簇模板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寡聚核苷酸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突出的光物理性质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它在生物成像、单分子荧光标记及化学传感方面都已有应用。
Caspase家族在细胞凋亡、分化、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其研究备受生物化学家和医学家青睐。近年来关于Caspases与其底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大规模筛选caspases底物蛋白取得重要进展,数据库中的底物已扩至七百多个,对于癌症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荧光各向异性是一种最常规的分析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包括临床,食品,和环境领域[1-3]。然而,这种技术常规的一些方法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各向异性检测灵敏度不高且变化范围很窄。我们基于碳纳米颗粒和核酸适配体之间以及碳纳米颗粒和核酸适配体键合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了一种碳纳米颗粒核酸适配体检测器实时放大荧光各项异性来检测小分子的方法。我们以ATP为例,利用这种方法对ATP实现了实时放大的检
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帮助细菌抵抗外来物质侵略以及抵抗噬菌体吞噬的作用.KDO(2-酮基-3-脱氧辛酸)是脂多糖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在进化过程中都保留有此结构.研究表明,抑制KDO的生物合成可以完全阻止脂多糖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的繁殖和生长,起到抗菌作用.在KDO的生物合成过程中,KDO-8-磷酸酯合成酶所催化的醇醛缩合反应是关键步骤.有充分的证
糖、蛋白质及核酸是参与生命过程的三大生物大分子.多肽以及寡核苷酸的自动化合成极大地推动了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由于糖类化合物多官能团以及多手性中心等特点,其合成与多肽和寡核苷酸相比,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伴随着寡糖一釜合成法[1]、固相合成[2]等方法的建立,糖化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001 年,首例寡糖固相自动化合成仪的诞生开启了糖自动化合成的新时代.但由于固相合成固有的难监测及糖模块的需求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