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体系结构层非功能需求建模方法

来源 :2008全国软件与应用学术会议(NASAC08)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b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功能需求的处理一直是困扰着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难题。针对体系结构设计阶段早期,提出一种新的建模非功能需求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面向方面软件开发中的关注点多维分离原理,提出建模非功能需求的“1+X”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体系结构层非功能需求的维度,归纳各个维度上的关注点,利用XML对维度和关注点进行规约。该模型为后续设计面向方面的软件体系结构奠定了基础,为体系结构设计人员提供了方法支持,而且本文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不同领域内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其他文献
Agent理论和技术研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非常活跃并取得了广泛成果,但当前的Agent技术难以展现其自适应性特征,以动态绑定机制为基础实现的Agent策略描述语言(ASDL),可以使Agent在运行时根据环境和状态的变化,按照预定义的决策,动态绑定、释放、激活或钝化行为规约,从而实现自主决策和运行机制自适应。ASDL语言的编译器通过JavaCC工具实现,运行时编译为Java代码。本文介绍了ASD
软件体系结构(SA)通过对系统构件及其交互的抽象,提供了一个描述大型、复杂系统的高层次模型,SA的动态描述常被用来指导分析和测试。
本文结合N版本编程软件的特点,对软件中存在的各类错误以及它们对软件可靠性造成的不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分析了不完全排错对N版本软件可靠性建模造成的影响,与许多现有N版本软件可靠性模型只分析软件的稳态可靠性不同,本文考虑了随著排错过程的进行软件可靠性的增长过程,建立了一种基于非齐次泊松分布过程的既考虑可靠性增长又考虑不完全排错的N版本编程软件可靠性模型。通过一个2版本编程系统的失效数据集对如何应
能通过编译的C++程序代码可能依然隐含了安全上、设计上或是风格上的缺陷,它们隐蔽性高,并且将导致程序运行时出现内存泄漏、抛出运行时异常等现象,或者导致程序可维护性差。为了有效查找这些缺陷,本文探讨了可定制缺陷规则的C++代码缺陷自动检测技术,介绍了两种缺陷定位方式以及相应的缺陷规则扩展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代码缺陷自动检测工具CDD,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两种缺陷定位方式以及规则扩展方法是有效的。
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AADL建模工具对智能家庭嵌入式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模型设计、分析与验证的方法。该方法基于AADL对智能家庭嵌入式软件、软件与硬件的交互关系建模,并对系统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进而设计和开发智能家庭嵌入式软件系统,实现对整个有源家居电器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和网络化管理,提高嵌入式软件开发质量。
在面向对象程序中,对象的接口行为对于理解对象行为,对象行为验证、测试以及指导其他开发者正确使用对象所提供的外部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很多遗产系统中,对象接口规范常常缺失或随着长期的代码维护而出现不一致。因此,有效的自动化接口行为逆向恢复对于面向对象程序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态源代码分析的对象接口规范自动提取工具。该工具通过读入源代码分析获取对象(类)内部各接
信任管理为跨域资源共享提供了灵活可伸缩的安全策略描述方法。由于缺乏对凭证和安全情境的有效管理,现有信任管理系统难以适应跨域安全策略的分治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提出一种跨域授权体系结构Diamant,采用一种新的凭证存储方法以简化凭证链搜索过程,基于环境函数对安全情境和会话状态的进行检测,并基于角色会话实现动态的分布属性管理.Diamant基于一种可扩展逻辑引擎实现了环境感知的策略满足性验证,以服务形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已成为软件工程研究与实践所关注的重点。在升级维护构件化软件系统时,如何分析与验证系统中功能构件的可替换性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针对采用面向对象范型的构件化系统展开工作,形式描述与定义了构件及其对外交互协议,通过分析替换构件与被替换构件之间的行为协议关系,讨论了新功能构件在行为协议级所需满足的要求,给出了相应的验证规则与定理,用于确保构件替换后仍能保持系统内构件
服务描述在面向服务计算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描述不足是服务描述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环境本体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投影描述方法,定义了本方法描述所需信息及描述产生的结果,陈述了描述的步骤。本方法可以根据具体领域的需要来生成服务的描述,不仅可以更确切有效地描述服务的效果,而且刻画了服务作用环境的特征。
随着Web服务的迅速发展,Web服务的服务质量,即QoS成为了面向服务的应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于Qos的Web服务应用,如支持QoS的动态服务组装和调度等;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能够获取大量真实可用的Web服务的QoS数据的假设之上。然而现有的研究缺乏一个灵活完善可用的QoS获取框架,QoS数据的获取存在获取方式单一、QoS数据量过少、获取的QoS数据不准确等问题。本文以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