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油藏人工地震技术改善稠油蒸汽驱中后期开发效果

来源 :第一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eptu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克拉玛依六、九区浅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已进入中后期的高含水生产,综合含水高达85﹪以上.在深入机理研究和油藏适用性评价基础上,结合本区油层埋藏浅,振动能量损失小的优势,于1999年首次将人工地震处理油层技术引入到改善稠油蒸汽驱生产中.现场应用表明油藏人工地震处理技术是一项增产幅度大、有效率高、适应性强的油井增产措施,并且简单易行,不需要停井,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设备可以重复使用,不会给油层带来二次污染,可以在稠油生产中、后期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超稠油油藏钻井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但由于工艺技术条件的限制,90年代中期超稠油开发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开了超稠油的开采局面.截至2002年底,超稠油油藏已完钻水平井7口,开发效果证明,超稠油油藏的水平井只要能正常投入生产,就能维持相当的生产规模,单井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经济效益要优于直井,因此在超稠油油藏推广水平井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建立高升油田莲花稠油油藏典型物理模拟模型,对油水饱和度的分布在热力驱替采油中的影响取得基本认识.并利用数学中的正交试验法对注入温度、速度、压力及驱替方式进行分析,确定合理注入参数及驱替方向,为编制蒸汽驱开发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茨34块为普通稠油油藏,稳定注水开发后暴露出"注水见效快、见效后含水上升快"的矛盾.为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水驱油效率,从分析断块含水上升的原因入手,借鉴国内外同类型油藏的注水理论及现场应用经验,系统分析了断块实施周期注水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及现场试验,确定出合理的周期注水参数.方案实施后,在没有任何增产措施的情况下连续3年自然不递减,含水不上升,实现了控水稳油的目标.
驾掌寺地区位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南部,临近生油洼陷,发育泛滥平原相、扇三角洲相沉积,并发育大量的火成岩体.由于各期河道的废弃、改道,砂泥岩相互叠置、穿插及火山岩储层发育,有利于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勘探实践中,通过运用储层频谱成像分析、波阻抗反演以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方法,预测储层的分布特征,较好的预测了碎屑岩和火山岩储层的分布范围.
为进一步提高孤岛油田稠油环储量动用程度和蒸汽吞吐采收率,通过应用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优化布井方式对区块进行了开发调整,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热采水平井在油层中位置、水平段长度、延伸方向及吞吐注采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案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效果.该技术对于同类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挖潜、提高采收率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和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油藏评价阶段一体化是综合地震、钻井、测井、地质、油藏描述、开发动态等多学科研究技术,即不同专业研究一体化、信息资料一体化、工作程序一体化,统一总体研究目标,加强信息反馈的一种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对油藏正确评价,降低投资风险,使上报石油探明储量更可靠,为产能建设提供可开发优质高效的后备资源.本文介绍了坨33块油藏评价中一体化研究应用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果,阐述了目前油藏评价在实施一体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预测模型法是一种以统计学为基础的数学模型,经国内外石油专家在多年的实际应用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尤其适用于油田区块整体宏观预测.预测模型中的威布尔(Weibull)和HCZ(胡—陈—张)这两种模型理论上适用于采出可采储量36.79﹪左右进入递减期的油田,逻辑斯谛(Logistic)模型理论上适用于采出可采储量50﹪左右而进入递减期的油田.应用这三种数学预测模型对辽河超稠油油藏(杜32块)和普通稠油油
股份公司上市后,按照国际惯例,储量将作为一种商品走向市场,实现储量的商品化.储量商品化的前提是储量资产化,而储量资产化的基础是经济可采储量的确定.本文对影响油田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投入产出原理推导出了一种简便的裂缝潜山油藏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曙54井区是辽河油田未开发储量中的低渗透难采储量区块,自1990年探明储量以来,由于远离开发区,而且储层物性较差,509万吨地质储量迟迟未动起来.针对构造、储层认识不清两个主要矛盾,开展了地质特征再认识.在储量资源落实的基础上,对油井生产能力进行了充分论证,进行了整体规划部署.目前实施部署井4口,累产油11142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同类难采储量区块早期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辽河油区超稠油10多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开发初期适用性较好的注采关系法已不能满足要求.以超稠油主力区块的动态数据为基础,在总结分析其开采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相关经验公式,通过实例分析,证实了所提出的采收率计算公式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