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阐述了山西省食用豆类的生产和科研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食用豆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条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发展食用豆类的设想和思路,对发展山西省乃至中国食用豆类的生产、科研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出 处】
:
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杂粮产业发展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山西省食用豆类的生产和科研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食用豆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条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发展食用豆类的设想和思路,对发展山西省乃至中国食用豆类的生产、科研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政府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概述了近15年来山西省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进展。选育出了(683×晋汾36)A等6个光敏雄性不育系和长10A等高度雄性不育系;以“683”为母本,与大量品种测交,直接筛选获得一批光敏不育恢复系材料,并以恢×恢、恢×优良品种等方法,选育出98-808、98-391等一批光敏不育恢复系;以DSB553为抗源,选育出一批抗除草剂恢复系;经过测配,初步选育出7个优势组合,2002年在生产上小面积示范
山西是谷子的主要产区,年种植面积在40万hm2左右。山西的谷子种质拥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现保存谷子种质资源5 000余份。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为山西省的谷子生产和谷子新品种选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新品种选育服务,有必要对种质资源进行创新与抗性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利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法,对谷子种质资源及其近缘种狗尾草、谷芳子和御谷等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
通过谷子化控间苗技术对播期、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不同谷子品种适应性的研究,以及该项技术在不同生态、生产条件下的最佳配比与播量试验,制定出了谷子化控间苗技术在不同生态、生产条件下的10种配套栽培模式:春播壤土黄褐墒平地35%配比1.0kg、丘陵地50%配比1.25kg,春播壤土黄墒平地50%配比0.75kg、丘陵地50%配比1.0kg;春播红土黄褐墒丘陵地35%配比1.0kg、黄墒丘陵地50%配比
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首次利用光温敏两系法选育出谷子抗除草剂两系杂交种张杂谷2号,表现产量高(比常规谷子品种增产30%)、优质(获国家优质米)、适应性广(2003年国家北方七省区域试验鉴定居第一位),而且是高抗除草剂杂交种。抗除草剂基因的应用攻克了谷子假杂交苗人工拔除难。人工除草难的难题。张杂谷2号适宜种植面积在13.3万hm2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对优质苦荞GAP生产研究,探讨并提出了在适宜生态条件下优质苦荞规范化生产栽培技术和质量管理措施。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攻克了裸燕麦(莜麦)花药培养出愈率低、成苗难的技术难关。采用降低激素用量、添加活性炭,提高出愈率;对愈伤组织实施早期状态调控;对幼苗分化采取不同激素与生长素的适宜配置比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使裸燕麦的花药培养出愈率大幅度提高,幼苗分化率达到82.9%。在此基础上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花药培养单倍体技术培育的裸燕麦新品种“花中21号”。
以德国Rober公司生产的种子加工生产线为依托。对不同批次、不同品种的谷子种子进行了清选加工工艺研究,详细分析了种子加工流程中加工速度对加工技术参数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种子在不同加工速度下,经过清选加工,种子净度可有效提高达到一级良种标准,杂草率极显著降低,加工对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用价等指标均呈极显著正向效应,但加工速度过低对种子活力有负效应。综合评判:加工速度在2.5t/h时,净度、发芽率
本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苦荞麦株高、千粒重等遗传力较高,早代进行选择效果明显;株粒重等遗传力低,应放宽选择标准,增加选择世代。株粒重虽然与产量高度相关,但遗传变异系数较小,直接选择效果差,可通过选择株高、株粒数和千粒重来达到提高株粒重的目的。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该县发展杂粮生产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区分类开发,适度规模发展;以效益为中心提高科技含量,优化品种,扩大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以建设绿色(或有机)杂粮示范区为手段,带动全县杂粮优质化生产;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提高加工转化水平和能力,实施产业化经营,贸、工、农同步发展。大力发展这项产业,能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结构的调
黍稷(糜)具有生育期短,抗旱耐瘠的特点。本文介绍了黍稷的种质资源,抗旱性与穗型的关系,以及品质分析、抗黑穗病鉴定、耐盐鉴定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