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实验研究概述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g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疽是发于四肢末端,以疼痛、坏疽,甚者趾(指)节脱落为主要症候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现代医学所称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坏疽等均属于脱疽的范畴。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足的实验研究情况,阐述了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在血脂、血流变方面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浅谈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免疫学、血液流变学与高凝因素的研究结果。
其他文献
栾兴志多年来治疗静脉炎时常与臁疮合二为一,纳入一病治疗。将此病分为三个时期即:初期,气滞血痪期。中期,湿热下注期。后期,气血两虚期。由三期出三法,即初期:通络活血法。中期:清热利湿法。后期:补气生肌法。本文介绍了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浅谈了“一方三法”治疗浅静脉炎的过程和取得的效果。
糖尿病溃疡是糖尿病最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局部溃疡、感染和坏疽,由于经久难治难愈,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其后果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作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外用“去腐生新膏”及辨证施治获得较好效果,本文将具体个案及方药进行了报告。
老年性或糖尿病性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坏疽等慢性周围血管缺血病变,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具有肢体的中、重度疼痛或远端痛性病灶。是经常困扰老年人并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丧失肢体的重要原因。本文介绍了下肢缺血疼痛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以及血管新生治疗等治疗方法和过程。
陈淑长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外科专家,中医周围血管病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陈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颇有心得,临证治疗,屡起沉疴。本文介绍了明确诊断、详析病机明确病位抓住根本以及辨证论治注重细节等陈淑长教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经验,并列举了典型病例。
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静息痛的处理一直是临床工作中十分棘手的问题,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不能及时控制,还会进一步加重缺血、影响其它脏器功能出现其它并发症。本文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连续坐骨神经阻滞方法进行麻醉止痛后,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黄帝内经》“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为人类对脱疽病症最早记载及认识,其后晋代《针灸甲乙经》将脱痈改作脱疽,脱疽病名延用至今。本文详细论述了脉管炎的病因,病机,症状,中医辨证论治及保健常识。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有人调查1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8.6%,45岁以上为16.4%。该病常引起患肢沉胀、水肿、局部刺痒、疼痛等症,甚至足靴区溃疡,经久不愈,并可继发血栓性静脉炎、瘀积性皮炎、出血等。本文介绍了下肢静脉曲张的辨证与治疗,阐述了并发症的辨证与治疗,并列举了典型病例。
本文总结了2005年初至2007底2年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62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腔内激光电凝术治疗,术后应用中药静脉炎口服液治疗静脉炎样反应等并发症,浅谈了临床取得的效果。
手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简称DVT),如治疗不及时,常遗留下肢肿胀、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本文介绍了在手术结束后立即开始进行小腿按摩来预防DVT的方法和取得的满意效果。
治疗45例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患者,分别于疗前和疗后取左右下肢胫前固定点及内踝固定点,彩超测定这四个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厚度。比较疗前、疗后的结果,随着水肿症状、体征的改善,皮肤及皮下组织厚度也有减少。认为彩超测定下肢胫前和内踝固定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厚度,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疗效的客观指标,且皮下组织厚度的增减更能反映下肢水肿的变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