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冬季辽东半岛低温过程的大尺度特征分析

来源 :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a1987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东半岛地区2011年冬季的4次低温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了半岛地区低温发生的天气尺度背景及冷空气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四次低温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相似,即乌拉尔山东侧有阻塞高压脊,东北地区有冷涡,冷温槽转竖最终导致气温下降.(2)半岛地区最强冷空气出现在低温前的6h,在对流层低层形成了逆温特征,向北后倾的倾斜锋区的加强和维持有利于产生较低的地面(表)温度.逆温层的高度、强度、厚度不同,地面(表)温度的下降幅度不同.逆温层的冷层较高较厚,不利于地面温度的下降.冷层在925hPa,其下的温度越低越有利于低温的形成.逆温过程主要为下沉逆温和辐射逆温.(3)辽东半岛北部地区的冷空气侵入始终贯穿在降温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低层的冷空气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的侵入,中高层则为自上而下的延伸.干冷空气的侵入对锋区的形成和移动具有重要作用.冷空气所经下垫面不同,降温幅度不同.
其他文献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LAPS局地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湖南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虽均属于湖南盛夏低涡冷槽型暴雨过程,但降水性质、中尺度特征和环境条件有差异.第一次过程暴雨由一个接地的β中尺度低涡产生,低涡维持的时间长,且稳定少动,局地降水强度大.第二次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为中尺度切变线,强降水范围大,且持续时间长.两条水汽输送通道的建立和对流层中低层水
利用NCEP1°×1°逐日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对2011年9月11日重庆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和冷空气共同作用形成的.西南低涡在10日夜间先快速发展然后强度又迅速减弱,与850hPa低涡东北方向的冷平流输送和500hPa槽后负涡度平流输送有关.西南低空急流的位置偏东,距离低涡中心位置较远,也是低涡强度得不到进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雷达风廓线资料,选取2012年11月5-6日、11月11-12日两次发生在吉林东南部山区的雨转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两次过程的强降水性质分别为锢囚锋区降水和地面气旋的暖区降水;长白山区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当天气系统从不同路径进入山区,强降水的位置不同;充足的水汽是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两次过程的水汽分别来自东南风带来的海上暖湿气流和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冷锋云系前部暖区中发展的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和中尺度涡旋(MCV)是该暴雨的直接制造者.强降水发生在MCV的东南部,MCV的形成促进MCS的发展,导致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涡度方程的收支诊断表明:MCV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低层的涡度制造、水平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团、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外来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外来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②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受到MCS降水冷却和西南倒槽东伸与午后增温的共同影响,形成温度锋区,在锋区合适的地形条件下产生对流风暴.③飑线形成前期,M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及风廓线雷达等特种仪器加密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降水过程中的冷空气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干冷空气活动使得北京地区干冷中心垂直置于暖湿中心之上,极大地降低了大气不稳定从而对系统有激发和促进作用;微波辐射计与风廓线雷达能够实时追踪干侵入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风场的强度、高度变化,对短时临近预报有较好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台风"梅花"路径、结构和降水变化的原因,并对"梅花"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较强时,台风沿引导气流方向行进,引导气流较弱时,台风受高空槽的吸引,移动路径产生向西的分量;中低层冷空气的侵入,使台风自上而下为暖心、不对称结构受到破坏,呈现上暖下冷的稳定结构,趋于向温带气旋变性."梅花"影响辽宁前期,主要受台风外
通过分析2012年6月12日发生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简称"612龙卷")和2012年7月1日发生在大安市月亮泡镇(简称"701龙卷")的两次龙卷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都发生在高空冷涡与低空槽线(或切变线)相配合的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及地面较暖湿的环境之中,同时低层(0~1km)的风垂直切变较强(均≥4.0×10-3s-1),抬升凝结高度较低(均≤1km),且龙卷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较大.(
2012年7月13日夜间-14日凌晨,受一个由单体雷暴合并发展而来的弓形回波的影响,上海出现了15~28mm/h的短时强降水和7-9级雷雨大风天气.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结合青浦、南汇多普勒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并配合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数值模拟,对此次夜间弓形回波生成、变化及产生大风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槽前,低空切变线南侧的天气背景下,弓形回波在整层湿度和风垂直切变较大的环境中
为了做好广东2-3月低温阴雨的中期与延伸期预报,分析了1953-2011年广州低温阴雨年景变化与广东低温阴雨年景变化的关系,并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2月—次年4月广州逐日气温的低频振荡及与低温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低温阴雨的年景变化与广东省年景一致的相同率达94.9%(56/59).低温阴雨轻度年份,12月—次年4月广州逐日气温主要存在8.0~18.3d显著周期,而中等及严重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