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西印度洋地区MJO 对流产生的前兆信号和动热力过程

来源 :2012年全国大气科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青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利用1982 年-2001 年冬季的NOAA 卫星数据和ERA-40 再分析数据对MJO 对流的前兆信号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ECHAM4 模式进行敏感性实验,进一步支持诊断分析结果.分析表明西赤道印度洋是MJO 对流活动产生的关键区域.在对流产生之前,即触发时期,西赤道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层低层的湿度和温度已开始显著增加.
其他文献
Large amplitude Alfven fluctuations were found over forty years ago ( Belcher and Davis,1971) in the high streams of solar wind.They found that the large amplit
由Yeh & Chen(1998)分析「台灣地區中尺度實驗作業計畫」統計全台日降雨發生機率,可看出台灣主要降雨集中於中央山脈附近,平原和沿海地區的降雨比例明顯較少,由此可見台灣降
会议
根据卫星观测,Sagawa et al.(2005) 指出,低纬电离层存在明显的沿经度方向的四波结构(Wavenumber-4,简称WN4).随后的工作证明,电离层的WN4 结构主要来自大气层非迁移潮汐DE3
会议
多种机制形成电离层中的扰动,太阳耀斑爆发引起电离层突然骚扰;磁层-电离层耦合则是电离层扰动的磁层源,其主要表征是剧烈的极光活动和全球电离层暴;来自低层大气的强迫力形成
会议
本文通过湿静力能以及水汽诊断的方法分析了Madden-Julian Ocsillation(MJO) 模拟中浅对流的作用.本文利用NCAR CAM3.0 进行了两组试验:加入浅对流方案的“CTL”试验以及去除
利用10-20天滤波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 OLR资料和中国站点降水资料,运用EOF方法揭示了北半球夏季(5-8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低层涡度场在准双周尺度上的主要模态,以此
:夏季西北太平洋反气旋(NWPAC)的年际变率呈现两个不同的模态,即:赤道东风模态(EEM)和赤道西风模态(EWM).这两个模态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NWP)都呈现异常反气旋,但前者伴随着
利用NOAA 扩展重构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旋转经验正交分解(REOF)方法,提取了1900 年~2009 年全球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变化的主要模态,并讨论了各个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
作为南北半球纬向风变率的第一模态,环状模在季节内尺度上表现为温带急流位置的南北摆动.观测和数值试验研究表明,纬向风异常与eddy 动量强迫之间的正反馈是维持环状模中纬向
本文基于三维海洋环流模式THCM,用CNOP 方法获得了一类可以导致热盐环流年代际变化的最优初始海表盐度扰动.这类扰动具有较强的经向梯度,而纬向梯度较弱.其导致的流函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