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阴阳脉死候》是有关三阴三阳之脉死亡证候记载的帛书文献.作为某些慢性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死脉证候于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简帛文献中关于死脉证候的相关描述与记载具有重大价值.《阴阳脉死候》一篇含三处以“气”表述的语段.在综述《阴阳脉死候》概况的基础上,对比《内经》与《难经》的相关内容,对三个“气”所表达的概念内涵进行逐一分析,以还原古人原义.以期文本的深入诠释对临床实践具有启发性意义.
【机 构】
: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出 处】
:
2015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创新发展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阳脉死候》是有关三阴三阳之脉死亡证候记载的帛书文献.作为某些慢性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死脉证候于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简帛文献中关于死脉证候的相关描述与记载具有重大价值.《阴阳脉死候》一篇含三处以“气”表述的语段.在综述《阴阳脉死候》概况的基础上,对比《内经》与《难经》的相关内容,对三个“气”所表达的概念内涵进行逐一分析,以还原古人原义.以期文本的深入诠释对临床实践具有启发性意义.
其他文献
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多,中医粥疗对于老年养生有着良好作用.文章论述了粥疗是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的,历代医家对粥疗有着深刻认识.并指出古代许多相关粥疗文献值得整理研究和加以利用,以有益于老年人养生延年.
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中医学称为湿疮.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多为先天不足,禀赋不耐,复感风湿热之邪或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环境不适等因素而诱发.后期多出现气血亏虚、湿热血瘀夹杂之证.本文基于现代中医对湿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胃肠积滞是慢性湿疹发病的关键环节.消导通下法或可为中医治疗慢性湿疹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慢性疾病,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常见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和痰湿壅盛型四类.选取治疗这四类高血压的常见较具代表性中药,归纳总结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这些中药的配伍应用、进一步开发以及抗高血压中药新药的研制提供理论参考.
银杏萜内酯的独特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作用及对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使得银杏内酯单体或银杏内酯的混合物成为极具潜力的新型药物,具有重要药用前景.但目前银杏内酯的基础研究尚不深入,缺乏系统化学成分及明确药效活性研究,极大影响了对银杏内酯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本文对近几年银杏内酯的化学成分、富集纯化方法、药理药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银杏内酯提供参考.
守方服药对慢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药文献中简要梳理守方治法在历史上的发端与变迁,并对守方取效的代表人物明代名医薛凯、薛已父子医案简要分析分析,总结其守方治法的原则和特点.
咳嗽是常见病证,但却涉及外感内伤、五脏六腑,十分驳杂,常有慢性迁延不愈者.《古今医案按》是清代名医余震纂辑的医案,其咳嗽篇所载验案14则内容丰富,按语精彩.通过研读和解析《古今医案按》,发现其所选医案包括张从正、朱丹溪、汪石山、薛立斋、韩飞霞、李中梓、孙一奎、张璐等名医之案,病证有急性起病者,有慢性迁延者,有虚实夹杂者,有寒热相兼者;治法有吐法取胜者,有补法取胜者,有攻补兼施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
清代岭南籍医家何梦瑶临证注重地域特点,对当时岭南常见、多发的脚气病论治颇有特色,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医碥》的脚气篇中,另外,当前研究多认为其辑有《神效脚气秘方》一书.通过研读何梦瑶著作及相关文献,发现何梦瑶论治脚气病,以湿为主因;治疗上重视宣通法的应用,提倡早发现早治疗;治法丰富,善于取舍前人治验,敢于运用补法和淋洗法等;注重平时调护;对“酒风脚”的病名描述形象,类似“痛风”,方药皆备,具有参
综述近年来介孔硅纳米粒子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进展,包括介孔硅纳米粒子的特点、合成工艺、功能化等,并对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动态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和归纳.鉴于介孔硅纳米粒子化学惰性、比表面积大、可协调的孔径大小、生物相容性好及表面易功能化等特性,将其作为药物传递载体可以实现药物的缓控释,克服一般药物传递系统存在的载药量小、生物利用度低、药物易发生泄漏等缺陷,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在医
从《金匮要略》原文出发,探讨其对慢病防治的临床意义.从治疗原则上看,论述了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以及治疗慢病时重视调理脾胃后天的原则.从治疗方式上看,论述了治疗慢病多采用丸、散剂,用药剂量相对较小,而且慢病剂量多从小到大逐渐加量,试探性的用药方法.从治疗手段上看,针对慢病多为多法并用,手段多样化.
《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为现存最早病因病机学专著,全书50卷中专论小儿杂病6卷,总结了隋以前儿科学成就.《病源》不载药方,重视灸法,运用灸法治疗多种急危病候.本文以《病源》灸法治疗小儿杂病诸候为出发点,分为小儿慎灸、灸背俞法及小儿灸惊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