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截瘫的治疗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受伤时间超过1~2a的完全性脊髓损伤,经现有方法治疗后仍未见有经得起严格检验的自主性神经感觉运动功能切实恢复者。利用周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节前根性撕脱伤,可以重建部分运动感觉功能,多年来已为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并已在世界多个国家作为首选方法应用于临床。尽管从理论上讲可以用周围神经移位来重建陈旧性完全性截瘫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但目前此类研究仍属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瘫的治疗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受伤时间超过1~2a的完全性脊髓损伤,经现有方法治疗后仍未见有经得起严格检验的自主性神经感觉运动功能切实恢复者。利用周围神经移位重建臂丛神经节前根性撕脱伤,可以重建部分运动感觉功能,多年来已为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所证实,并已在世界多个国家作为首选方法应用于临床。尽管从理论上讲可以用周围神经移位来重建陈旧性完全性截瘫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但目前此类研究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在截瘫不可恢复的’隋况下仅重建某一功能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充分理解重建某一功能对提高截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意义并不亚于臂丛神经损伤者。上世纪20~70年代曾有人将不带血管的肋间神经移位与切断的腰神经根或马尾端端缝接,疗效甚微,此后基本被放弃。究其原因主要是被缝接的神经距离其所支配的效应器官距离太远,神经根被完全切断后远端肢体由术前的硬瘫变为软瘫,在新生神经纤维到达之前已发生不可逆性溃变;另外游离较长的细小的不带血管的肋间神经在经过椎管旁疤痕组织及椎板骨痂后会因卡压缺血等而影响其生长能力。更主要的是供体神经纤维数目与手提相差过于悬殊,就一根肋间神经与一根腰骶神经根相比约1:10,若与腰骶丛相比则为1:50-100。所以作者将肋问血管神经作为整体同时移位,被缝接神经根仅选择性的切断其支配某一特定肌肉或感觉区域的部分神经束,在维持一定肌张力的条件下重建某一特定感觉、运动功能。作者对210例患者进行2—15a(平均3.5a)的随访,以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移位功能重建术后功能评价标准为参照,本组手术的优良率可达到60%-70%。就所重建的某些功能而言,特别是四肢瘫患者上肢神经功能的肌力恢复程度则优于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者。可能因为高位截瘫患者肢体为硬瘫,周围神经及其支配的效应器溃变较臂丛损伤者发生晚且程度轻有关。再者,在供体神经生长至受体神经支配的肌肉后,每当神经冲动引起该肌肉收缩时,可刺激引发高肌张力的协同肌的同步收缩,经康复训练后此种协同动作可辅助功能完成。作者已实施的神经移位方法与重建的主要功能按脊髓损伤的平面不同为。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用头孢西丁(30μg)纸片扩散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回顾分析了本院2007年7月至2008年2月自临床分离的14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治疗及预防其暴发流行。
本文采取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肿瘤科病区198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本院肿瘤科病区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以制定干预对策。
自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治疗儿童肘关节损伤开始,生长中的儿童骨折的治疗始终是令骨科医生感到棘手的问题。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常常使得骨科医生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相对于儿童骨干骨折处理的难度而言,儿童骨骺损伤即使在各种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仍然是困扰医生的难题之一。特别是在当今特殊的医疗环境下,如何准确、合理地治疗儿童骨折,避免医源性损伤及随之而来的医疗纠纷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
以各种外固定架为核心的外固定技术长久以来一直是骨科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我院小儿骨科应用外固定技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梁栋教授采用双臂单平面外固定架和仿制的Wargner单臂外固定架行骨延长术,治疗儿童下肢不等长。八十年代末期,王承武教授采用仿制的Ⅱ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九十年代初,王承武教授采用自主研发的小型双臂单平面外固定架行尺骨延长,治疗儿童前臂畸形。九十年代中期以
目的:探讨解决X线,CT和MRI等影像学资料存储、管理、应用的新方法。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图像资料的处理。设计了相应的图像文件命名方案。结果:对传统方法和计算机辅助管理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了使用透射扫描仪和数码相机进行图像数字化两种方法的区别。结论:使用计算机辅助资料管理后,与传统的资料管理方法相比,资料存储方式、资料管理、资料共享和资料应用都有很大改善,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目的:探讨颈椎术后患者使用颈椎枕的效果。方法:对125例颈椎术后病人使用颈椎枕的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125例颈椎术后病人使用颈椎枕的效果良好。结论:颈椎术后病人,不论是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人,还是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病人,都可以使用颈椎枕。
目的:总结外固定器治疗四肢关节周围骨折方法的特点及经验教训。方法:四肢关节周围骨折共32例,年龄13岁-93岁。均采用外固定器固定,10例结合有限内固定。固定最长时间8个月,最短2个月。结果:平均随诊时间18月.延迟愈合1例,钉松动1例,无严重感染病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94%。结论:关节周围骨折是外固定器治疗的适应症之一,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外固定器治疗同其他内外固定方法一样,手术存在
脊髓损伤(spitlaI cord injury,SCl)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上一系列的基础和临床的研究的发展才给SCI的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1990年,N EngI J Med发表了全美急性脊髓损伤研究(National SpinaI Cord InjuryStudy,NASCIS Ⅱ)有关大剂量MP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随机和双盲的对照研究,即
目的:探讨脊髓不完全性断裂伤的后期治疗。方法:对16例外伤性陈旧性不全瘫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硬脊膜,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将质地外观异常段的脊髓行3-6个切口纵行切开、深0.1~0.2mm、长度超过损伤节段;若发现脊髓内囊肿,则切开后吸出其中液体。然后,将自身腓肠神经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开、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马尾组
目的:介绍头盆环牵引全脊柱截骨加内固定治重度脊柱弯曲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头盆环牵引作术前准备,再进行后路器械矫正的方法,要比单纯后路器械矫正的方法更满意,因为牵引能使僵硬的软组织松解,重弯变轻弯使脊柱伸展延长。我们曾对重度脊柱侧弯,采用头盆环牵引,使重弯变为轻弯,以便于置入器械的安装,用头盆环作术前牵引加脊柱截骨术再加内固定,为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有效手段。作者自1983-2002年,采用此方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