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地颗粒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大鼠肾组织H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摘要)

来源 :第四届(24次)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学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082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Anti-GBM肾炎)大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40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实验前所有动物均留取尿测试尿蛋白总量,结果均无异常,模型制备方法参照Bhan et al,根据体重随机将动物分为四组:病理对照组,参地颗粒组,肾炎舒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建模后第5天起,参地颗粒组以5g/kg体重的参地颗粒溶于2m1的水灌胃(相当于60kg体重成人10倍剂量),肾炎舒组以2粒/kg体重的肾炎舒片溶于2ml的水灌胃(相当于60kg体重成人10倍剂量),同时病理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以2ml自来水灌胃。各组灌胃每日一次,直至8周末。观察大鼠实验室指标变化,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肾组织HGF, 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病理对照组大鼠产生大量尿蛋白,第4周及第8周24h尿蛋白定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参地颗粒治疗后,尿蛋白减少,与同时期病理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同时期肾炎舒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第8周病理对照组大鼠血肌醉高于正常对照组(P<0.0l)。参地颗粒治疗后,血肌酐水平降低,与同时期病理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同时期肾炎舒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第8周病理对照组大鼠检查出现大量新月体和小管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参地颗粒治疗后,新月体减少与病理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肾炎舒组相比,差异亦不明显(P>0.05) 4.免疫组化TGF-β1染色结果:病理对照组大鼠免疫组化染色TGF-β1增多,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P<0.01)。参地颗粒抬疗后,TGF-β1染色阳性细胞减少较病理组明显(P<0.05),与肾炎舒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5.免疫组化HGF染色结果:注射肾毒血清的各组大鼠肾组织HGF免疫组化染色多于正常对照组((P<0.01)。参地颗粒治疗后,HGF染色阳性细胞增多较病理组更明显(P<0.05),但与肾炎舒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nti-GBM肾炎大鼠肾组织TGF-β1、HGF蛋白表达均升高,参地颗粒可以升高Anti-GBM肾炎大鼠肾组织HGF,降低TGF-β蛋白表达,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自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9例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胃癌病例,根据2000年WHO肿瘤国际组织新分类标准重新分类为I型胃类癌、Ⅲ型散发性胃类癌、胃小细胞癌、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比较分析各组的年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包括病理类型、大小、肌层侵犯等)及肝
目的:了解年龄≤40岁年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1年至2002年间行胃癌根治术、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3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龄440岁与>4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差异,并分析年龄440岁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全组360例患者中年龄≤40岁45例,年龄>40岁315例,年轻组患者中有更高比例的女性(P=0.000)、PS为0-1分(P=0.0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急性期病死率为18%-27%。美国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至少为7000例参照DeBakey的方法(1955年)根据主动脉内膜撕裂部位和扩展程度,将其分为三型Ⅰ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近端,一般在主动脉瓣环上2cm处,夹层累及主动脉人部或全部。Ⅱ型:破口同Ⅰ型,夹层范围仅累及升主动脉,内膜剥离不超过无名动脉。Ⅲ型:内膜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内膜剥离累及降主动脉
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ml lobar degeneration,FTLD)是以局限性的额叶、颞叶变性为特征的进行性非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综合征,这组综合征包括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1 dementia,rm)、原发性进行性失语和语义性痴呆,其中额颞叶痴呆是一组疾病,包括额颞叶痴呆,Pick病,及额颞叶痴呆合并运动神经元病,额颞叶变性是老年期变性痴呆疾病的常见类型,发病率仅
运动障碍是指由于随意运动的调节受损,而肌力、感觉或小脑功能并无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运动过多、运动减少或肌张力障碍等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文从以下七个方面介绍了运动障碍和脑血管病的关系,1.运动障碍的临床表现;2.流行病学;3.病因及危险因素;4.运动障碍与神经递质;5.运动障碍与脑损害部位的关系;6.治疗;7.预后。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较少见,且其病因多样,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一般临床较难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般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本文通过对一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出血后急诊介入溶栓治疗的介绍,阐述了该病的治疗过程。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脂联素随不同灌注时间的动态变化,探讨脂联素在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将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和正常血糖大鼠模型制备成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糖尿病大鼠和正常血糖大鼠血浆中脂联素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糖
目的:探讨黄芪单体毛蕊异黄酮对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的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采用DMEM培养液在37摄氏度,5%CO2条件下对ECV304细胞株进行扩增至足够数量后,调细胞密度为100000,并分为7组:A组:空白组,不加任何诱导剂;B组:TNF-α(40ng/ml)诱导组;C组:TNF-α(40ng/ml )+氯沙坦钾(0.00001m
本文通过对肾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主动脉斑块部位巨噬细胞标记抗原CD68、血管平滑肌细胞标记抗原α-SMA及MMP-1,2,9的表达量及分布的影响,并与AT1阻滞剂对比研究,探讨了RAS系统抑制剂对肾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斑块形成与进展。
本文通过建立肾间质纤维化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观察UUO病理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上酸受体4(TRPV4)的变化,探索不同药性祛风通络方对TRPV4的调节作用及其对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机理,通过寒热药性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假说初步揭示中药可能的性效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