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DNA 4977bp的缺失及其拷贝数与线粒体病的临床表现的关系

来源 :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线粒体DNA 4977bp缺失的比例和拷贝数来观察其是否与线粒体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表现的复杂程度相关; 方法:采集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160例临床诊断为线粒体病但排除热点突变的住院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人群的外周静脉血,提取总DNA.所有人按年龄分为2组,即组1(低年龄组)在0至10岁之间,组2(高年龄组)在10到20岁之间.线粒体病人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癫痫,肌病,发育倒退,发育迟缓,乳酸酸中毒,视力下降,听力下降,呕吐或腹泻,精神心理障碍。本课题定义患者临床表现的种类越多,疾病越复杂。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检测外周血线粒体DNA 4977bp的缺失比例。缺失比例=mtDNA4977bp缺失的拷贝数/总mtDNA拷贝数。所有数据经相应的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T-Test、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1.ΔmtDNA4977,缺失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线粒体病组ΔmtDNA4977缺失比例和平均每个细胞的ΔmtDNA4977的拷贝数比正常对照组高(组1:2.66±0.63 vs 1.86±0.65,p<0.001;组2:3.09±0.74 vs 2.36±0.50,p<0.001);3线粒体病组的总mtDNA的拷贝数在低年龄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2.07±0.39 vs 1.76±0.51,p<0.001),而在高年龄组中则低于正常对照组(1.96±0.50 vs 2.21±0.46,p=0.003),但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的;4.ΔnmtDNA4977缺失比例和平均每个细胞的ΔmtDNA4977的拷贝数与线粒体病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组1:比例为r=0.519,p<0.001;拷贝数为r=0.389,p<0.001;组2:比例为r=0.772,p<0.001;拷贝数为r=0.607,p=0.001),同时ΔmtDNA4977缺失比例也和临床表现中的发育倒退,乳酸酸中毒,视力减退,呕吐/腹泻和精神心理障碍成正相关,平均每个细胞ΔmtDNA4977的拷贝数和临床表现中的发育倒退,乳酸酸中毒和视力减退呈正相关,而总的mtDNA的拷贝数则和线粒体病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组1: r=-0.260,p=0.002;组2:r=-0.430,p=0.032),与发育倒退,乳酸酸中毒和呕吐/腹泻呈负相关; 结论:mtDNA 4977bp缺失可能与线粒体病相关,ΔmtDNA4977比例,拷贝数和总mtDNA拷贝数是无热点突变的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介绍边缘材料碾压混凝土的一些性能,所用边缘材料有页岩、硬砂岩、粉砂、丘砂、粉煤灰和统货集料。在一些边缘集料中掺粉砂可改善碾压混凝土(简称RCC)的和易性、压实
巨灾风险系指地震、台风、洪水等天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之特殊风险.巨灾发生频率虽低,但其影响范围及造成损失极大,除了透过政府所编列预算救济受灾户外
这是最坏的经济时代,却是最好的创新时代。万物守恒,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危机虽然带来经济的极速衰落,带来广告业的萎靡紧缩,却也带动中国广告的行业升级。储备知识、激
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来,北京市到2015年实现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3.04%.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全面提高科普服务
本文从大城市社区的现实情况出发,讨论了社区安全及其社区安全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对其内涵、要义和管理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剖析,最后归纳了几点结论.
无论是灾害教育,还是减灾教育,或是防灾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其本质、理念都较为类似,指向都较为一致,即关注人的生命安全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开展公众灾害教育,提高全民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意识的增强,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这要归功于户外运动本身带给人们的愉悦和刺激,然而,时有发生的意外事件绷紧了大众的神经,
我山东地处国防前线,当此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同时侵占我国台湾省,不断侵犯我国领空领海权,严重威协着我们祖国安全的时候,全省人民在一九五一年的任务是什么呢?很
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惊悉全国人大常委会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委员长病逝,对此表示十分沉痛的哀悼,并向亲属致以衷心的慰问,请转告他们节哀和保重身体。 NPC Standin
期刊
国内外社区防灾建设经验表明,社区防灾建设需要建立社区、社会、政府之间可持续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社区防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本文主要借鉴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在社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