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晚清民国期刊数据库,以《字林西报》《申报》《大公报》《益世报》等综合性报刊以及《体育周报》等体育类报刊为主要文本,梳理中国近代羽毛球运动的最早传入和初期发展概况,对羽毛球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入时间、地点、参与人群、参与方式、赛事规模等方面进行整理和考证,旨在形成对近代中国羽毛球运动项目史的整体认识。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将晚清民国期刊数据库中自1870-1949年间的近代期刊报纸作为主要检索源,分别以"鸡毛球""羽毛球""羽球""鸡毛球""Badminton"为主题进行检索,通过筛选,去除内容不符和重复的报道,最终与羽毛球运动相关的报道为1108篇;采用数理统计法,将近代报刊中有关羽毛球运动的资料进行整理,对中国近代羽毛球赛事、参赛选手以及参赛结果进行统计。研究结果:目前有关羽毛球运动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并未有具体的说法,在体育院校的通识性教科书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中,多采用20世纪90年代成书的《中国羽毛球运动史》中的观点"20世纪初,现代羽毛球运动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的上海、福州、天津、北京、成都等大城市。"传入初期,由于是西方运动项目,受语言环境差异的影响,国人对"Badminton"有多种译法,其中吴逸民在《新民报半月刊》中我国之名称因球体似毽形,前身有羽毛,后身为软木制成,故乃以物质命名为"鸡毛球",或称"毛球",以及"羽毛球",除此之外还有将其进行直译,称"伯明顿""贝明敦"等。按照以上主题对1870-1949年间的近代期刊报纸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从发文量来看,关于羽毛球运动的报道逐年增多,20世纪30至40年代最为突出,占比达90%左右,从报道内容来看,近代中国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羽毛球赛事的举办。1923年上海主导与镇江的羽毛球交流赛系首次沿海开埠城市之间的羽毛球赛事,由于当时的埠际羽毛球交流赛是由俱乐部自发组织,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故而也未能定期组织统一赛事,至20世纪30年代,羽毛球赛事开始有国人参与,当时的北平、上海、天津等地开始组织中西羽毛球爱好者均可参加的羽毛球赛事,其中最具影响的是1937年上海租界组织的华莱顿国际羽毛球锦标赛(Whalley Shield),1948年在上海举办的近代中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将羽毛球运动列入表演项目,届时羽毛球运动首次进入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会。其二,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开展。20世纪3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开始组织羽毛球运动,并成立校羽毛球会和羽毛球代表队,如上海公学的老男孩队,圣约翰大学的飞梭羽毛球队等,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以及四川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也都有开展羽毛球运动。其三,羽毛球组织的成立。在西方侨民和青年会的推动下,羽毛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城市出现了一批羽毛球社团组织,如北京有青光、西绅、燕京等,上海有育才、中华、飞梭、鹰队等,天津有西商队,济南有飞燕毛球队等,这些地方性的羽毛球组织,成员组成既有华人队员,也有西侨队员,除社团内部进行社员羽毛球比赛外,各社团之间也会定期进行羽毛球交流赛。其四,羽毛球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对羽毛球进行宣传和普及的报刊中既有近代主流媒体,也有地方性报纸和生活报纸,主要涉及羽毛球的起源、规则、赛制及益处等方面。研究结论:现代羽毛球运动于19世纪60至70年代起源于英国,在近代伴随着西方侨民的业余娱乐活动入驻中国,传入初期在基督教青年会和西方侨民的推动下,羽毛球运动从早期的西侨业余娱乐活动发展为中西选手同场竞技的体育赛事,并逐渐在民间得到普及和发展,通过对近代期刊报纸的整理和分析,基本形成中国近代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脉络,对其发展特征进行总结:其一,在近代中国未形成全国性的羽毛球组织,仅在部分羽毛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城市有民间羽毛球组织的成立;其二,在赛制规则方面,通过对比当时全英羽毛球赛的赛制和基本规则,中国近代羽毛球赛事所实行的赛制和规则基本与世界羽毛球运动同步;其三,通过赛事的举办实现羽毛球运动的推广,各地社团、学校以及各开埠城市之间的羽毛球赛事的开展,激起了民众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对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四,民众对羽毛球运动的认知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从早期的"知者尚鲜"到对赛事的关注,最后发展为娱乐需求,参与群体逐渐广泛,民间羽毛球组织也日渐增多。中国近代羽毛球运动发展史是中国羽毛球运动项目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厘清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主线,明确羽毛球运动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环境、历史发展阶段、传播媒介以及传播途径,总结近代羽毛球运动发展的阶段特征等问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