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2009/2010年秋冬春连旱与防灾减灾思考

来源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9年入秋以来,广西河池市出现了罕见的秋冬春连旱,造成这次罕见持续性干旱天气的原因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异常。西南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输送水汽,而去年入秋以来这条输送带比常年异常偏弱,水汽输送不过来;另外,从去年秋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的活动又整体偏东,无法到达西南地区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得不到交汇,所以形成不了降水。而河池正好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麓,也受到了同样天气系统的影响,因此出现了与西南地区一样的旱情。
其他文献
为了加强重大暴雨过程的快速评估工作,利用5.9月逐日降水资料对兴安盟1961.2008年明显暴雨过程进行分析,选用反映明显暴雨过程程度的平均降水量、区域最大日降水量、覆盖范围3项指标,采用等权重技术方案建立综合评估指数模型,计算了综合评估指数,在此基础上对明显暴雨过程的评估等级进行了划分。为了对暴雨过程进行历史分析和定位,根据概率统计学原理,对明显暴雨过程综合指数样本进行分析,找出其概率分布表达式
用天气学、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及天气预报经验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典型个例进行诊断分析,归纳总结出冰雹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及最大强度。认为当地冰雹天气和V型缺口、弱回波区、径向速度图反映出的辐合辐散区、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大值区、风的垂直切变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此找出一些指标,当这些指标出现时,可以发布冰雹天气预警。为各级政府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许多山区乡村自然生存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如何做好乡村减灾工作,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汶川地震理县灾后实地调查,以乡村尺度及视角,对灾后重建、水电资源、乡村规划、乡村建筑以及乡村减灾能力进行了探讨。
本文利用2008年6—7月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开展的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在普通社区和集中安置点两种社区情境中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差异。本文发现,影响普通社区和集中安置点灾民心理健康的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已有文献发现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适用于普通社区,而不是集中安置点。在今后提供心理救助时,需要根据不同社区情境有针对性的提供。
2009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中国的减灾行动》中指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新华社HP2009.12.12)。2009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总则第8条写到:“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这是有关汶川地震的反思在防震减灾制度建设中
灾害救助的效果评价是灾害分析的重要内容。理论上至今还没有一套被认可的灾害需求理论,实践中还没有一套恰当评价灾害救助效果的方法。本研究从受灾地区及其灾民的需求出发,界定了灾害救助需求及其特点,提出了一个“2+3’灾害救助需求框架模型”。并进一步以灾民需求为主体提炼形成一个包括“生命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在内的“三位一体救助需求”指标体系。而且还对灾害救助概念模型以及每一种灾害需求经验系数进行了研
新浦东100多公里的江海岸线上布局了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和外高桥港区等重大功能性枢纽,先进的国际物流港口,航空运输、铁路轨道运输、城际高速路共同建构水、陆、空三位一体的高速发达的经济体系。2010年,浦东是世博会主场馆的所在地。这一全球盛会将给浦东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对新浦东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新浦东经济的高速增长,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成为民生保障、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能
东莞市安全气象社区(村)示范创建是东莞市气象局在气象防灾减灾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的做法。通过开展东莞市安全气象社区(村)示范创建工作,使社区(村)在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观念、灾害防御设施准备、灾害应急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大力推广安全气象社区(村)建设工作,能大大提升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对阜阳主要气候资源状况的分析,找到了阜阳地处气候过渡带的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特点,以及农业气候资源近年的变化趋势,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阜阳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气候问题。
发生在本溪地区21世纪初暴雨(暴雪)、干旱和冻害等气象灾害是本溪地区历史上影响较大、受灾程度较严重的气象灾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气候变暖,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大,造成的损失也在增大;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尤为重要。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研究,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大气象灾害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