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来源 :第十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广东神经放射学第一次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1_41004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 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7例,双侧副鼻窦发病1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 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斑片状及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做出正确诊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减少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05-2008年15例行ERC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急性胰腺炎8例、胆管感染5例、胆总管穿孔1例、胆道出血1例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手术配合的护理对策,及术后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可以避免引起ERCP术后并发症的大部分因素,除了医生的操作技巧外,与护理配合密切相关。在术前、术中、术后全程采取护理干预是积极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肠道血流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所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坏疽型、缺血狭窄型和一过性缺血性结肠炎型。本病好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明显增加,肠镜检出率0.48%,人群发病率0.2%~10%。本文介绍了缺血性结肠炎病因与好发部位,探讨了其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下套扎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54例积极止血成功,成功率为96.4%,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内镜下套扎治疗,创伤小,止血效果迅速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分析26例食管粘膜剥脱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诊治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6例经临床和内镜检查证实的食管粘膜剥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18例诱因为饮酒或过急进食或进食粗糙、热、烫食物,8例无诱因。26例均有胸骨后或上腹部剧痛,并有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22例有呕血或排柏油样便,6例呕出食管粘膜。内镜表现为粘膜剥脱、缺失伴创面出血或剥脱的食管粘膜呈暗紫红色柱状物突入食管
目的:讨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电子胃镜检查,取得活检,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确诊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食管下段,常见症状为吞咽不适、进食胸骨后疼痛,亦可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内镜下常表现息肉状、结节状,或分叶状隆起,亦可呈表浅病变,
Vater壶腹部由胰胆管共同通道及包绕在其周围的Oddi括约肌组成,穿过十二指肠壁呈乳头状隆起并开口于十二指肠主乳头。由于十二指肠乳头部解剖结构复杂,发生于该部位的肿瘤常累及胰腺胆道,精确诊断及治疗均较困难,内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乳头部肿瘤早期诊断率提高,乳头部良性或早期恶性肿瘤的内镜微创治疗较手术治疗更少创伤和并发症。本文介绍了乳头部肿瘤发病率及治疗方法的评价,探讨了内镜乳头切除术(EP)治疗乳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85例结肠息肉患者在电子肠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采取针对性护理。结果:385例结肠息肉患者病灶创面均凝固泛白,治疗均成功,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结肠息肉内镜治疗中的一种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耐受性较好的技术。良好的技术,术中密切配合和术后严密的观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鼻副窦的CT为功能内窥镜异窦外科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信息,它既是鼻和鼻窦病变的诊断工具,又为术前计划的制定起着重要的作用。鼻和鼻窦解剖变异可成为该部位病变的原因,特别是窦口复合体区的变异。这些变异累及已经很狭窄的引流通道,导致明显阻塞,引起症状。本文分析了原发骨性结构变异,并就鼻窦气房的延伸进行浅谈。
目的:探讨3.0 T MRI对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32例临床确诊为原发性HFS患者常规接受MRI及3D-TOF-MRA扫描,并对桥脑中段水平面神经出脑干段范围作T1WI-3D-FFE序列横断面薄层扫描,多甲面、曲面、最大密度(MIP)及容积(VR)重建显示血管及神经,分析两者的空间关系并确定责任血管。结果:(1)患者症状侧神经根部受压迫32例,均发现血管压迫;(2)血管与面神经
目的:评价食道稀钡检查诊断不完全性第三鳃裂内瘘管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0例不完全性第三鳃裂内瘘管的临床及食道稀钡造影表现。结果:表现为自左侧或右侧梨状窝侧前方向下延伸的充盈钡剂的盲管状通道,长度3cm~10cm,宽径0.3cm~0.5cm。结论:食道稀钡检查是诊断不完全性第三鳃裂内瘘管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其内瘘口、瘘管形态、长度及走向,对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