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种互文性

来源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p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里斯特瓦当年所发表的所谓互文性,其实并不是一个文学研究概念,而是一个文学概念.这两者有很大区别.经过热奈特在《隐形文本》(Palimpseste)和其他文学研究者一代一代的改造,互文性逐渐从一种文学观转向了文学研究工具和方法.作为工具的"互文性"概念其文学模式是"解释性"的,或者说这种intertextualiy实际上接近于传统的源流和影响研究,事实上所追踪是context.
其他文献
文学艺术无疑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领域,至于它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那就必须弄清楚人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与自然、与生态的关系。回望以往国内的生态学研究,也存在着许多局限。许多研究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注到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而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即精神因素,更忽略了生态危机向人的精神空间的侵蚀与蔓延。作为一个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界的学者,近
本文通过分析王国维对德国人叔本华的学说的反思,王国维发现叔本华既不“可信”也不“可爱”,甚至对叔氏作为学者的人品也相当怀疑了。进而概述了王国维反思后的学术转向。他认为中国戏曲与西洋名剧相差极大,难望项背。这个认识至少从今天学界己经认识到的中国京剧等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看,未必没有再思乃至继续反思的余地。不过更重要的是,王国维当年正是因其认识到中国戏曲之差距,而对戏曲研究和创作开始“独有志乎是”。虽然他
本文分析了文以载道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周作人的"以新汰旧"范式、郭绍虞的"以新带旧"范式、钱钟书的"以旧释旧"范式,认为不能简单地从现代文学观念出发去阐释古代之文的涵义,回到文以载道的原生语境中去认识它,才有可能揭示它的本真面目.朱自清提出的"将中国还给中国",就是一个回到语境的设想,沿此方向努力追寻,可以开辟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境界.
本文介绍了中国现代“科学主义”及在其影响下的“技术主义”的产生及表现的几方面。本文认为反思技术主义的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其在现代中国的源流,才能够避免单纯的从“技术”层面所给予的肯定或否定,从思想史的角度反思技术主义的问题有利于为当下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状况及人文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将invention等同于creativity的做法具有本质主义的嫌疑,而且与创造性概念的演变史不相吻合.从创造主体来看,创造性实际上是流动的,经历了由神到人、由精英到大众、由主体到交互主体的演变过程.对创造性概念作溯源式的考察具有反本质主义的意义.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generic system of New Fiction by treating it as a new genre.It is argued that New Fiction should be viewed as being a new form of writing, distinguished from the traditional xi
汉族狐故事起源于上古狐神神话,自汉代起在封建社会宗教观念的影响下逐渐堕落为民间狐妖故事.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前代汉族狐神、狐妖故事中的互渗思维纳入文言小说话语虚构世界,并以人性逻辑将"人—妖"、"人—神"互渗统一于"妖—人—神"三位一体的狐仙故事形象中,是为中国古代狐故事文学审美化的开端.深入狐故事资源进入《聊斋志异》后的变异过程,可发现故事资源在文言小说话语世界中发生审美变异的具体路径:首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道德价值体系的重建过程中,一直面对着两种差异颇巨的思想资源:一种是饱受抨击、摇摇欲坠的儒家道德观;另一种是强势而普世的资产阶级道德价值观。知识分子的选择亦中亦西,或使两种资源折中调和,融汇创新,这其中更包括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抑或将西方资源进行本土化的融构与改造。梁漱溟和蔡元培在现代美学框架中开创的审美化道德建构模式同样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价值纠结与价值选择。他们的共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两所文艺高等院校,并设置了文学系.尽管与西南联大等高校的中文系在正规化、专业化方面存在不小差距,但就新文学传统的梳理与确认来看,延安高校文学系的作用更大.全部采用新文学作家当教师,偏重新文学的教学与写作实践,是延安高校文学系的一大特色.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入大学中文系讲堂,并且在地位上与古代文学并驾齐驱,成为中文系的主干学科,延安高校文学系的贡献更大.
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将西方一些新思想、观念、体系、方法等译介到中国.其中,近代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思想"中间人",不仅使中国文艺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思想,而且也促使中国文艺学由古典形态向近代的转型,并为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讲,文艺学"西学东渐"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西方输入;二是间接从日本输入.所以,在勾画中国现代"文艺学"演变的历史轨迹时,不难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