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多用在淮南矿区潘一矿井中的实践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煤炭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xiao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一矿位于淮南市北部潘集区,是淮南矿区第一对大型现代化矿井,全区施工地面钻孔396个,但大多数为20世纪60-90年代施工的钻孔,限于当时的勘探设备和技术条件,大多数钻孔只施工到11-2煤层.矿井经过30年开采,浅部上覆13-1煤与11-2煤均已采完,地面已形成大面积塌陷积水区,目前无法对B组煤层及A组煤层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利用工作面地面瓦斯抽采钻井,延深260m至A组煤底板,在保证C组煤层瓦斯抽采的同时,提高了C组煤层的勘探精度,解决了下覆B组与A组煤层地质勘探问题,实现了一孔多用,节约了成本.
其他文献
通过开展工业分析、显微组分分析、扫描电镜镜下观察、压汞试验和液氮等温吸附等系列实验,研究了安康地区腐泥煤煤岩煤质及孔隙特征,为腐泥煤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依据.研究区腐泥煤以暗淡煤为主,光学特征见构造引起的不均匀波状消光现象和微粒镶嵌结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VReq)矽在2.64%~5.89%,属于高变质腐泥无烟煤;煤内各显微组分不能具体分辨,多呈灰色-灰白色腐泥基质散状分布;煤内矿物占2%-30
为治理保德煤矿的瓦斯灾害,提高瓦斯抽采率,对矿井采掘工作面、深部区域瓦斯分别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技术,技术实践表明保德煤矿抽采率显著提高,工作面瓦斯浓度显著下降,实现了矿井的安全回采。
从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效应、钻孔穿煤层施工喷孔现象、巷道收缩变形等分析入手,设计人工诱导突出煤层的方法.本方法运用在淮北矿业集团煤矿瓦斯防治实践中,有效提高了煤矿瓦斯防治效果.
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煤层气含量,利用神经网络分析研究煤层气含量预测中的主因子——煤层有效埋藏深度、储层温度、煤体结构和镜质体反射率,建立煤层气含量非线性预测分析法的神经网络数学模型和系统结构.以沁水盆地南部的煤层气含量试验实测结果为依据,对沁水盆地南部煤层进行煤层气含量神经网络预测.
根据岩石破断理论,分析了采动区煤层气抽采井的损坏机理,针对井身结构和完井方式,提出了改进方案:采用三次开井设计,一次开井终孔位于基岩以下10 m,下入表层套管固井;二次开井终孔位置为上石盒子组的第一层致密中粒砂岩底部,下入生产套管固井;三次开井过3号煤层10 m,筛管完井。为了减少钻时、降低成本,终孔位置在煤层以下10 m,形成容纳少量的煤层产水和粉尘的“口袋”。为验证改进方案,在晋城成庄矿进行了
根据潘三煤矿采动区地面钻井抽采量的变化特点,将采动区地面钻井范围分为6个区间,使用煤层气产能预测软件(CBM-SIM)进行了产能历史拟合.研究结果表明,被保护煤层各区间的渗透率值相差很大,被保护煤层采动影响区渗透率与产气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工作面距钻井距离呈负相关关系.
煤层气注入/压降试井是认识煤储层,进行储层评价和生产动态监测,以及评估完井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注入/压降法对煤层气井进行压裂前和压裂后试验测试,测得试验井不同阶段的煤层气储层参数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指导后期其他井的压裂设计工作.
基于焦坪矿区下石节井田地质条件和储层特征,分析多分支水平井开发技术在该区块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煤层气藏数值模拟研究,结合区块具体地质特征和地形条件,从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分支夹角、分支间距、井型优化等四方面进行优化研究,并对技术指标进行经济评价.
运用储层模拟的方法和压裂数据对煤储层的渗透率和地应力进行了重新评价.从煤储层的特征和后期储层改造、生产管理等方面分析总结了鸡西井田煤层气井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说明了在鸡西井田采用地面方式开发煤层气是切实可行的,为鸡西矿区进一步扩大规模开发煤层气奠定了实践基础.
煤层气的赋存富集同地质条件有密切联系,并受地质条件的制约.本文通过大量钻孔数据,从勘查区煤的物质组成及煤的变质程度、煤层厚度、水文地质条件、煤层埋藏深度及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等方面综合研究,结合相关评价参数,分析了各种地质因素对黄陇煤田永陇矿区老爷岭勘查区煤层气含量的影响.认为在其他地质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影响煤层气含量最主要的因素为煤层厚度及煤层埋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