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对老山汉墓的调查,在山顶燎望台西北部发现了两座封土堆以及筒瓦、板瓦和瓦当碎片等建筑构件以及其他陶片。瓦片的存在说明此地应该存在墓前地上建筑。根据对陶片纹饰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与周边已经发掘的西汉墓葬有一定的相似性,筒瓦、板瓦与瓦当的纹饰与满城汉墓中出土的瓦片的纹饰有很大相似性。据此推断此次考察发现的应属西汉中晚期墓葬。根据文献记载,结合此地地理位置以及考察发现,推测1号土堆下很有可能是燕王刘旦墓,
【出 处】
:
2017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老山汉墓的调查,在山顶燎望台西北部发现了两座封土堆以及筒瓦、板瓦和瓦当碎片等建筑构件以及其他陶片。瓦片的存在说明此地应该存在墓前地上建筑。根据对陶片纹饰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与周边已经发掘的西汉墓葬有一定的相似性,筒瓦、板瓦与瓦当的纹饰与满城汉墓中出土的瓦片的纹饰有很大相似性。据此推断此次考察发现的应属西汉中晚期墓葬。根据文献记载,结合此地地理位置以及考察发现,推测1号土堆下很有可能是燕王刘旦墓,2号土堆和老山汉墓可能是燕王夫人墓。
其他文献
作者目睹了圆明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参与了一些具体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回顾”,当然是指自身所经历、所见证的,这里所说的“观察”,则不单单是对圆明园遗址公园或圆明园管理处工作情况的观察,而是着眼于整个圆明园事业,立足于十年来各级领导、管理机构、专家学者、行业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为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事业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主要成果及经验教训,观察的对象既是有形、具象的圆明园,同时
谐趣园、霁清轩两座园子自乾隆朝始建,几经修缮、增改,至今已与原初之貌有一定差别,并且由于历代修改情况记录不全,不甚清晰,因而有必要对其建筑及所见景观按时间进行梳理。同时,结合两座园子的现状,就所见之景进行古今对比,以探析景观的变化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而以此为保护利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遗产提供一些借鉴性思路。
新中式景观设计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自然离不开古典造园的特点框景、障景、抑景、对景、借景、漏景、夹景、添景等经典手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现代简约的元素或者结合不同的风格进行设计。除此之外,结合现代的景观元素,共同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现代景观与古典的结合不单单拘泥于造园手法的运用,还有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式景观设计主要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几种色彩,即所谓的“
作为文物古迹,颐和园具有明晰的权责归属,在战后的接收中,颐和园并不算做敌伪产业,国民党当局对颐和园的接收工作进行得比较平和,没有出现像其他有明显经济利益的单位接收时的混乱与争抢,没有陷入“劫收”闹剧。这有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接下来短暂和平时期的经营开展。新的事务所组织规程较抗战前并没有做出重大修改,这样的组织规程是抗战前近十年时间,北平特别市政府管理颐和园事务所经营摸索的结果。
香山,是被称为"太行八陉""神京右臂"的西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因山顶乳峰石翻云吐雾如香烟缭绕,故而得名.唐代即有寺庙建于山上.自辽代在北京设置辽南京以来,北京从北中国的首都逐渐转变为整个中国的首都,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京城达官显贵者又多信宠佛道,常以捐资建寺为善事;香山地区既有佛教传统,又囚地近京城,当日可往,因此成为佛教云集所在.康熙皇帝时即在此修建香山行宫,乾隆皇帝继位后,"即旧行宫之基",并"就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三山五园与皇家园林等量齐观。事实上,三山五园除了皇家园林外,还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香山名人墓群作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许多名人墓状态令人担忧,环境混乱,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尊重。近年来,随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综合提升的不断深人,各方面条件日益成熟。应抓住时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北京文化中心这一定位,将香山名
徐文重正是朝鲜国内务实知识分子和官员的代表,这从其《燕行日录》中记载的内容和文字风格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而作为二山五园皇家园林中先驱的畅春园,之所以首次出现在徐文重的笔下,也是有其客观原因和中朝关系大环境的影响的。从此,包括畅春园、圆明园在内的三山五园持续出现在朝鲜燕行使臣的记录中,或是负面,或是正面,都折射出不同使臣对清朝和中国文化的态度。
以清朝皇家园林为对象的考古发掘,不仅是北京地区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成为园林遗址保护和规划、研究和复原、景观展示和利用的重要方式与支撑。其中,对三山五园的考古,在北京地区整个清朝皇家园林的考古中收获最多、成果最大。不过,回顾以往皇家园林的考古发掘,多是点滴的、短暂的被动性发掘,少有整体的、长远的主动性目标。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考古工作的深人开展,也不利于相关学科的广泛参与以及多学科的交流和
《水经注》卷14载有西晋元康五年(295)所立刘靖碑,记述了戾陵堰的三次修建和改造工程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一次修建在曹魏嘉平二年,镇北将军刘靖“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等,其《遏表》详述“戾陵遏”工程的具体做法,这里提到了“主遏”“水遏”“北岸”“水门”“长岸”“石渠”等设施,形成了以戾陵堰为中心枢纽的新水系,包括水源、分水河、引水渠、泄洪道、减水河等功能性水道和分支,设计巧妙,
清代三山五园地区水稻品种很多,有粳稻、糯稻,也有康熙皇帝亲自培育的御稻,色微红、粒长、味香,还有“紫金箍”等水稻品种。根据史料记载水稻比种植小麦要高产。根据《圣祖实录》,近京玉泉山稻田一亩不过一石,产量比南方低。根据北京市档案馆档案记载:民国初年稻田厂仍由清室内务府管理。时人调查青龙桥、北坞、六郎庄、巴沟、圆明园、海淀、蓝靛厂等处约有稻田一百七十顷。新中国成立后,海淀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一度曾达到九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