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镰刀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的功能分析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是重要的小麦真菌病害。该病害由禾谷镰刀菌引起,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更为重要的是,禾谷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DON会在小麦及小麦制品中大量残留,严重危害人畜健康,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与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在自然界中,非寄主抗性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植物抗病现象,它具有广谱和持久的特性。目前尚不清楚非寄主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病原菌从而激发下游的防卫反应。因此,本研究以本生烟与稻瘟菌为互作模式,利用经改造的激活标记双元载体构建了稻瘟菌基因组文库,通过农杆菌在烟草上瞬时表达稻瘟菌基因,筛选能够引起植物强烈免疫反应的克隆。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世界各地玉米产区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引起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为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有性态为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近年来稻曲病在我国各稻区发生呈总体上升趋势,已成为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稻曲菌为异宗配合真菌,其有性生殖产生的子囊孢子为稻曲病的重要初侵染源,然而其有性生殖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菌株UV-8b基因组测序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了稻曲菌在子实体发育和产分生孢子阶段转录组差异。
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引起的玉米弯孢叶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的一种重要性病害,给玉米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止该病大面积发生的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深入研究该病原菌与玉米互作的分子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在云南香蕉产区发现一种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and Curt.)Wei]引起的叶部病害,其病原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大小及色泽均符合棒孢霉属的特征,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辅助鉴定了该病原菌.
基因组稳定性对丝状真菌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为了限制重复DNA片段在基因组中的积累,一种重复序列诱导的点突变机制(RIP)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该机制特异发生于丝状真菌的有性阶段。有研究表明,在粗糙脉孢菌中,一个DNA甲基转移酶Rid1对于RIP发生是必须的,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直接影响RIP机制的蛋白。
由ADAR酶催化介导的A-to-I RNA编辑是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的RNA修饰机制,通过水解脱氨基作用将RNA分子中的腺苷(A)转变成肌苷(I),而肌苷在翻译过程中被识别为鸟苷(G),因此,发生在mRNA上的A-to-I RNA编辑有可能导致所编码的蛋白发生氨基酸替代。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禾谷镰刀菌有性生殖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期侵染小麦穗部的颖壳,是小麦赤霉病的初侵染源。研究禾谷镰刀菌有性生殖调控机理有望为小麦赤霉病防控新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RNA编辑是一种改变DNA编码的RNA核苷酸序列的机制.近些年在多种生物体中报道了不同类型的RNA编辑,其中,最有名的是A-to-I RNA编辑,其将RNA分子中的腺苷(A)通过水解脱氨基作用转变为肌苷(Ⅰ).A-to-I RNA编辑可发生在mRNA和tRNA上,发生在tRNA上的A-to-I编辑由ADAT酶催化,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包括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而发生在mRNA上的A-to-I编
由剪接体催化完成的前体mRNA剪接是真核生物中重要的生物过程。作为U4/U6·U5 tri-snRNP中的一个组成蛋白,SNU66首先在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被发现。它在剪接体从复合体B转为激活态的复合体B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蛋白激酶基因Fgprp4敲除突变体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但培养2周后,接近10%的Fgprp4突变体菌落边缘会产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