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生土砌块是一种"可复耕"的利用生土材料的方式,这种生土建筑具有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可循环再生性等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对此种"可复耕"现代生土砌块的材料热工性能以及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外墙保温构造优化研究,为现代生土砌块在寒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机 构】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71005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生土砌块是一种"可复耕"的利用生土材料的方式,这种生土建筑具有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可循环再生性等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对此种"可复耕"现代生土砌块的材料热工性能以及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外墙保温构造优化研究,为现代生土砌块在寒冷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的建造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实地学习观察、教学操作和教学反馈,透过建造现象本身来反观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思路的转变.以"观察—反思—更新"的脉络,对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研究与优化.建造教学实质在于针对传统的设计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反思,其意义在于建筑本质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建造是建筑的起点,也是建筑的终点。在真实的建造中,比单纯的图纸设计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多建筑和空间尺度的
"计算机表达"是"软件操作"与"课程设计"之间的纽带.开设于天津大学本科二年级下学期的WH建筑课,就以空间表达的What与How为主线,试图以一种"启发式"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设计表达中建模、渲染、后期、分析图和排版等各方面各个击破,激发同学建筑空间设计表达的兴趣,并建立一种"可持续"的传承机制.
本文从空间与场地的课程主题出发,阐述东南大学二年级游船码头课题的设计思路与理念.本科二年级的游船码头设计,作为空间与场地主题教学的载体,从开始教案中对建筑场地的分解,到内一外、上一下、消隐一显现等关键词的引入,再到人的行为体验对空间生成的引导,试图组织一个整体的教学脉络。其中,场地的建筑化与建筑的场地化论题,在行为主线的串联下引发的空间意义,成为另一种进行空间分化的途径,成为可以通过人的基本体验进
课程设计教学是系统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如何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训练、提升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性专业设计技能之外的非技巧型能力,则是落实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举措.本文以2016年度同济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生态城市设计教学为例,深入解析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如何通过嵌入式训练模块的有效介入,实施对学生非技巧型能力的培养.
文章主要内容是对德国装置艺术工作坊的教学内容总结和教学方法探索.其中授课内容是装置艺术作品从材料寻找到语言转化,直至作品最终呈现形态地讲解.讲授方法围绕着两个教学理论核心:"在场"和"立场".其中在场,是指材料的在场性,使材料在制作到展示的全过程获得内涵.而立场是最终作品呈现创作者对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是直接导致作品的形态生成的思考路径.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及学生特征变化带来了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本院四年级建筑设计课实行了"师生双选,题目灵活"的studio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总结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以"问题意识"为引导,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方案.在教学组织上建立学生个人档素、灵活分组;在教学指导中帮助学生不断回溯设计概念、建立设计问题体系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良
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探讨,针对当前建筑教育在注重开放式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趋势,探索基于项目学习的建筑设计课程教育,并提出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方案与体系.
本课程首先对现代办公空间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并尝试理解和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办公建筑,然后带领学生们对北京市内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当代办公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空间特点和类型、使用状况、产业配置等等方面,并图示分析结果.作为参与式教学重要手段,课程中植入大量的讲座和研讨课,通过教师与职业建筑师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通过与受访问创意办公的沟通互动,激发同学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类型单一及内容偏大求全的问题;阐述了其与多元的社会需求及学生素质之间的矛盾;多方面论述了差异化毕业设计的可实施性;分别在选题、组织与成果方面展示了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的实施方案;初步探索了本院建筑系在"缩短教学周期,提高教学效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环境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改革.
视觉训练是建筑师职业训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筑教育能否采用一种高效而稳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研究讨论了观看的两个知觉要素:观看内容的丰富性、观看尺度的大小;测试分别对其进行控制时,建筑教育所需的观看能力是否会相应产生变化以及如何变化.研究随机选择建筑学初入学的新生参与测试;并在明暗、光影、角度、尺度、比例等八个方面收集反馈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有规律的在消极感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