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三种不同重量级别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后横踢技术动作肌肉肌电特征,探求不同重量级别运动员在后横踢动作中肌肉发力的差异与肌肉活动的联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54kg、58kg、63kg三个重量级别的9名运动员,采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以及Noraxon表面肌电采集分析系统对运动员后横踢技术动作过程中下肢运动学、动力学及肌肉肌电原始数据进行采集。运用专用信号处理软件MyoResearch自带的标准表面肌电报告分别对积分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平均值和振幅峰值进行处理及导出等,并用SPSS26.0进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分析,显著性标准设定为a=0.05。研究结果:1.对后横踢整个过程中54kg、58kg、63kg三个重量级跆拳道运动员的下肢各肌肉积分肌电进行分析,股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半腱肌、阔筋膜张肌具有显著差异性。与58kg级别的跆拳道运动员相比,63kg级别运动员的股二头肌、股直肌、半腱肌、阔筋膜张肌的积分肌电更大,具有显著性差异(PRF63-58=0.003,PBF63-58=0.002,PSEM63-58=0.007,PTF63-58=0.006)。与54kg级别的跆拳道运动员相比,58kg级别运动员的腓肠肌外侧头、半腱肌、阔筋膜张肌的积分肌电较小,具有显著差异性(PGL58-54=0.007,PSEM58-54=0.005,PTF58-54=0.01)。与58kg级别的跆拳道运动员相比,63kg级别运动员的股直肌的积分肌电较大(PRF63-58=0.001)。2.对后横踢整个过程中54kg、58kg、63kg三个重量级跆拳道运动员下肢各肌肉的肌肉贡献率进行分析,54kg级别运动员的阔筋膜张肌的肌肉贡献率最大,58kg级别运动员的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肉贡献率最大,63kg级别运动员的阔筋膜张肌的肌肉贡献率最大。58kg级运动员的股内侧肌和腓肠肌内侧头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肌肉贡献率与54kg和58kg相比较高,而63kg级运动员的阔筋膜张肌肌肉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重量级。3.对后横踢整个过程中不同重量级跆拳道运动员下肢各肌肉的RMS平均值进行分析。63kg、58kg、64kg的跆拳道运动员的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股直肌、半腱肌、阔筋膜张肌的RMS平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与58kg级别的跆拳道运动员相比,63kg级别运动员的股二头肌、股直肌、半腱肌、阔筋膜张肌的RMS平均值更大,具有显著差异性(PBF63-58=0.000,PRF63-58=0.011,PSEM63-58=0.005,PTF63-58=0.011)。与54kg级别的跆拳道运动员相比,58kg级别运动员的腓肠肌外侧头、半腱肌、阔筋膜张肌的RMS平均值较小,而63kg级别运动员股外侧肌的RMS平均值较大,差异性显著(PGL58-54=0.008,PSEM58-54=0.002,PTF58-54=0.019,PRF63-54=0.001)。4.在后横踢整个过程中,63kg、58kg、64kg的跆拳道运动员的股二头肌、股直肌、半腱肌、阔筋膜张肌的振幅峰值存在显著差异。与54kg级别的跆拳道运动员相比,58kg级别运动员的半腱肌和阔筋膜张肌振幅峰值较小,具有显著差异性(PSEM58-54=0.024,PTF58-54=0.024),与58kg级别的跆拳道运动员相比,63kg级别运动员的股直肌、半腱肌、阔筋膜张肌振幅峰值较大(PRF63-58=0.028,PSEM63-58=0.002,PTF63-58=0.024)。63kg级运动员的股二头肌振幅峰值较54kg和58kg级运动员更大,差异性显著(PBF63-54=0.011,PBF63-58=0.000)。研究结论:1.不同重量级别对跆拳道运动员后横踢的表面肌电特征有显著影响,但不随重量级的增加呈线性改变,而是在两两比较中呈现出显著差异。2.在整个后横踢运动过程中,63kg级运动员主要发力肌肉为阔筋膜张肌,且明显高于54kg和58kg级运动员,54kg级运动员的主要发力肌肉为阔肌膜张肌和腓肠肌外侧头。而58kg级运动员下肢每块肌肉在后横踢动作中的作用都较为均衡。3.运动过程中,54kg级运动员的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阔肌膜张肌振幅峰值均高于58kg级运动员,而股二头肌和阔筋膜张肌振幅峰值低于63kg级运动员。58kg级运动员的腓肠肌内侧头振幅峰值均高于54kg和63kg级运动员。4.63kg级运动员阔筋膜张肌的RMS平均值显著高于54kg和58kg级运动员,而58kg级运动员在整个后横踢运动过程中,除股外侧肌和腓肠肌内侧头以外的其他肌肉RMS平均值相比54kg和63kg级运动员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