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汝县桃木沟钧窑瓷器残片的研究(上)

来源 :200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maa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始烧于唐末和北宋初年,盛于北宋中晚期,在金、元年代又有新的发展.故有唐钧、宋钧和元钧之称谓.宋钧的历史渊源来自河南省禹县唐代的小白峪窑的所谓花瓷--在褐色的釉上有类似钧釉的月白、天青等乳浊斑的瓷器[1].在此基础上,经过陶工们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终于使钧窑发展成为我国宋代名窑,并为北宋王朝烧制宫庭用品.钧瓷生产原料多是就地取材,有一定范围的配方,烧制温度和窑炉气氛常有波动,故釉色千变万化,因此有"钧窑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的美誉.钧瓷釉能产生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有红斑区的釉色更是丰富多彩,从玫瑰红、紫红、蓝紫和紫等多种色调,加上器物釉面上常有自然形成的菟丝纹、蚯蚓走泥纹及泪纹等奇特的图案,使它成为我国宋代独具一格的名瓷.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以及鉴赏家和收藏家所重视,尤其是对钧瓷的乳光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产生乳光的原因进行了种种的猜测,以往有的学者以为是含有CoO造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含有硫酸亚铁所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过学者们的努力,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多种现代化综合性的检测手段,并改进观测用的试样制备技术,使各种仪器的特点和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物理化学和显微结构方面对钧窑胎釉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2~8].开始发现河南古钧窑釉具有四大结构特征,高压电子显微镜直接观测到钧釉中存在的二液相分离结构,就地进行电子衍射实验,确证:其二液相分离所产生的球状体是液滴,冷却至室温则为非晶玻璃珠.通过测算,孤立相液滴的粒径一般在60~180nm之间,粒度的峰值多在100nm左右.这一球形液滴的大小、正好满足著名的瑞利(Rayleigh)散射理论对粒径的要求而散射着明显的乳光,据此可以很好用来阐明钧窑釉的乳光来源,在红斑块釉中发现有Cu2O,Cu及CuS等晶相的存在,这使人们对红斑釉区的呈色和其釉色从玫瑰红、紫红、紫到蓝紫的变化有深刻的了解,源于宋钧的景德镇明清铜红釉,其釉色通体鲜红,在其釉中同样含有Cu及Cu2O等晶体,并且存在二液相分离结构[9],只是其孤立相液滴远小于钧釉.由此可见Cu及Cu2O晶体在钧釉红斑块的呈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古临安城(杭州市)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深挖洞、80和90年代及至今的市政建设工程,各工地抛弃和倒置的废土中常伴有各种窑口的古瓷片出现,引起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并收集保存.在这些古瓷残碎片中,越窑瓷片较为多见,以往笔者把这些越窑瓷片都视为晋、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产品.1998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考古发掘,发现寺龙口越窑址在南宋初期为宫廷烧造用瓷,这一
湖田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市东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窑场,、、等论著中均有该窑场的记载,但都略而不详.从调查、清理和试掘中取得的资料来看,该窑兴烧于五代,历经宋、元至明代嘉庆、万历之际结束,连续烧造达600多年,其创造的影青瓷、枢府器和青花器标志着当时的最高水平,被认为是研究景德镇制瓷技术与艺术在10-14世纪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最好窑场.
金凤窑位于成都都江堰市东北部约8km的蒲阳镇金凤乡,建于名叫窑沙坡的小山丘上,背靠金凤山,由于史料中没有这处宋代窑场的记载,依据地名称为"金凤窑".在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与都江堰市文管处组成联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发掘,遗址总面积30000m2,发掘面积9000多m2,是西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处宋代遗址.发掘清理
金华铁店古窑遗址是1981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在1983年对铁店窑址群进行复查时发现在这古窑遗址中有乳浊釉的产品.而且其中的"乳浊釉花盆、三足鼓钉洗、执壶与韩国新安元代沉船出土的花盆、三足水盘(即三足鼓钉洗)、三耳注子(即执壶)相对照,……造型基本相同,……其他窑口均未发现,所以南朝鲜新安元代沉船中‘钧窑系瓷器,属铁店窑产品无疑".冯先铭先生在一书中指出:铁店是长江以南钧窑系的一个重要窑口,因此
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法(EDXRF)因其简便、快速、非破坏性和多元素同时分析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古陶瓷的成分测定及其特征分析.Wu等(2000)[1]用EDXRF法研究了元、明、清代景德镇青花瓷的化学组成,发现不同的年代制品有不同的模式结构,为此建立起的函数判别式,有助于样品的鉴别和分类.Leung等(2000)[2]用EDXRF技术测定了宋、元、明代福建地区的白瓷、青白瓷残片的化学成分,并
某君数年前参团考察西欧数国,顺游荷兰著名古城乌得勒支(Utrecht),该市中心运河穿行,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古塔耸立;沿岸遍布宽敞窑洞,市中有若干古物市场.他看中了一只极具魅力的天青釉瓷水盂.遂购之返沪相赠.该器器形与中国水盂无异.身高78mm,颈长5mm,足高2mm,周长340mm,故腹径为108mm,口径32mm,足径44mm,足内径34mm.器身贴有直径~15mm的标签,边缘已部分破损,黑
早在两宋交替之际,在广西桂林附近的青瓷窑场又派生出一支烧制乳光釉异军,它开始生产于严关窑,到宋末元初由于战乱,严关窑工匠逃散使得乳光釉生产扩大和发展,南至柳城,北至全州,生产近400年历史,但在各种文献中却找不到对它们的任何记载.广西桂林博物馆李铧和周华先后对广西生产乳光釉的严关窑、东窑、上窑、柳城窑、永岁窑、里雍窑、凤山窑、山北州窑等八处窑址进行考查[1,2],认为广西各地早期乳光釉生产因传承严
严关窑位于桂林市以北约50km的兴安县严关乡,它出现在两宋之间至宋末元初,由于元军攻破严关关隘,桂林城陷,严关窑就此停烧.其产品以各式碗、盏、盘为主,也有少量壶、瓶、罐、砚、香炉等,其釉色大多是月白色,也有酱色、乳白、天青、天蓝色,未见有铜红釉斑,其中乳浊花釉瓷器尤其引人注目,该类瓷器在窑内烧制过程中其花釉自然流淌,并与底釉相互浸润,利用底釉与花釉的色差及其两色釉的不均匀熔合,形成千变万化的花釉,
应用新视野、新方法研究汝瓷的型、釉、胎、纹片、气泡、玛瑙亮点.选择不同阳光及特殊方法,拍摄汝瓷所呈现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缤纷的宝光奇彩.这些隐含着神秘的天空,奇特的自然,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的宝光奇彩可称为北宋名瓷"汝瓷的奇与绝".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汝官瓷会出现惊人的奇景壮观",并且"汝窑纹片在不同光源下,产生(活)的迎光效应",由于"汝官窑的釉色、质感、斜开片及土蚀斑的形成原因"和"
宋代定窑白瓷在中国及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其原料精良,制作工艺精细,胎壁多很薄,瓷胎匀净细腻,白度很高,深受市场欢迎,对其他地区制瓷业尤其是白瓷生产有很大的影响[3~5].各地窑场多有生产定窑风格的产品,观台磁州窑即其一例.磁州窑制瓷原料以当地大青土为主,含铁等杂质较多,产品一般胎体较厚,白度不高,胎色发灰,夹杂有较多杂质[6],这些缺点在白瓷产品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因而在施釉前一般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