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凡纳滨对虾(litopenaus vannamei)的选择育种工作已经开展十余年,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实现优良性状的富集,培育出具有生长优势或者抗性性状的新品种。由于通过外部体征很难将选育得到的新品种与其他凡纳滨对虾区分开来,因此亟需建立一种对累代选育新品种进行鉴定的技术。本文以实验室累代选育获得的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新品种作为实验对象,选取目前国内养殖的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品种"正大"虾苗、"通威"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纳滨对虾(litopenaus vannamei)的选择育种工作已经开展十余年,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实现优良性状的富集,培育出具有生长优势或者抗性性状的新品种。由于通过外部体征很难将选育得到的新品种与其他凡纳滨对虾区分开来,因此亟需建立一种对累代选育新品种进行鉴定的技术。本文以实验室累代选育获得的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新品种作为实验对象,选取目前国内养殖的具有代表性的市场品种"正大"虾苗、"通威"虾苗和福建二代虾苗的成体作为对照,筛选用于对累代选育新品种"科海1号"进行鉴定的分子标记。我们对71个新品种个体和104个对照样品个体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引物扩增并测序,结果显示在"科海1号"中仅存在3种单倍型,对照群体中有13种单倍型,因此通过线粒体控制区的单倍型分析可以实现对新品种和其他群体的初步鉴定。另外通过构建"科海1号"的DNA混池和3个对照群体的DNA混池,使用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混池扩增并分型,筛选出5个微卫星位点在"科海1号"和对照群体中具有差异,利用上述5个位点对"科海1号"个体和对照个体进行微卫星分型获得分型数据,将分型数据使用SAS软件进行判别分析,分别建立"科海1号"个体和对照个体的判别公式。最终通过微卫星判别分析和线粒体控制区单倍型分析,对"科海1号"新品种个体和对照个体的鉴定准确率为90%。为了验证上述结果的准确性,从市场随机购买凡纳滨对虾50尾,随机选取"科海1号"个体50尾,使用上述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准确率为86%,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上述结果为累代选育对虾新品种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其他文献
为评估饲料中不同精氨酸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氨基酸代谢酶以及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影响,设计了六组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41.0%,粗脂肪7.5%),饲料中精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6%、0.9%、1.2%和1.5%;实测各组饲料精氨酸含量分别为:1.44%、1.74%、1.99%、2.32%、2.51%和2.74%.凡纳滨对虾初始体重为0.50g左右,进行了为期8W的养殖实验.本实验结
本论文选择在我国分离得到的一株能典型产生麻痹性贝毒(PSP,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的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研究了其对一种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肝胰腺和鳃HSP90和Caspase基因表达的影响.将中国明对虾暴露于浓度为200cells/ml、1
随机选取广东省内6种不同品牌斑节对虾商品料(编号D1、D2、D3、D4、D5、D6)进行60d养殖试验,评价其对斑节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在摄食D1、D5、D6 3种饲料时显著高于D2、D4两组(P<0.05);饲料系数在D5、D6两组显著低于D2、D4(P<0.05).(2)虾体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受到不同饲料的影响(P>0.05);而粗蛋白、脂肪含量分别
为探究人工养殖的鲫鱼和草鱼的脂肪肝、花肝、白肝、绿肝和肝肿大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试验以野生鲫鱼和草鱼作为对照组,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人工养殖的正常和存在肝脏病变的鲫鱼和草鱼的肝组织进行组织切片,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得出人工养殖的鲫鱼和草鱼脂肪肝、花肝、白肝、绿肝和肝肿大的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变化,初步推断出脂肪肝、花肝、白肝、绿肝和肝肿大等肝脏病变的原因,用于指导生产实
本研究旨在探讨凡纳滨对虾对色氨酸的需要量.以鱼粉和豆粕作为完整蛋白源,添加晶体氨基酸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1.0%、粗脂肪7.8%),饲料中的L-色氨酸水平从0.2%以0.06的梯度逐步上升到0.5%.实验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初始体重为0.31 g±0.00 g),每天饲喂4次,实验为期7周.结果表明:饲料中色氨酸为0.32%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
以手挤一镊取雄虾的精荚、低温木屑干运过程死亡雌虾的精荚、经生殖活动后蜕壳雌虾的精荚和蜕壳雌虾为实验材料,通过伊红苯胺黑染色、细胞计数的方法和精子的数量、畸形率和存活率为指标评价精荚质量,采用不同来源、不同保存时间的精荚和不同处理方式(自然产卵法、湿法、滴管法和干法授精)进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体外人工授精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刚死亡雌虾精荚内精子数量为1.45
游离氨基酸在甲壳动物渗透压和细胞容积调节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的分子机制尚没有得到系统论证.本实验利用新一代的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以淡水条件下中华绒螯蟹为对照,研究了急性盐度胁迫(30‰)24h后对其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研究共获得2.769亿条序列(Read),经组装获得20.637万个克隆重叠群,平均长度为613.9bp,N50值为1,470bp.采用CLC Genomics
凡纳滨对虾的淡化养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内陆低盐度对虾养殖的一个亮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压的调节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是凡纳滨对虾内陆养殖面临的首要问题。所以,糖代谢必然参与其中,并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脊尾白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种类,具有生殖周期短,可实现在实验室全年养殖等特点,被认为是开展虾类发育和免疫研究的较好的动物模型,但目前仍缺少对其分子遗传学基础方面的研究。为对脊尾白虾遗传学的分子基础进行深入了解,本实验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ROCHE454)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不同时期以及成虾应对各种病原刺激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拼接和注释,并对胚胎的基因表达与成虾进行了比较,以挖掘与胚胎发育或免疫相关
C型凝集素作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参与了宿主对病原的识别过程并进而启动宿主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克隆得到2种新型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C型凝集素基因(分别命名为FcAV和FcLec),分析了它们的分子结构特征,并对二者的组织分布及应答不同病原感染的表达变化模式进行了研究.FcAV基因开放阅读框(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