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种薯繁育过程中的种性退化是造成马铃薯单产低的主要原因,利用脱毒种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种薯退化问题.传统的基质栽培生产微型薯繁殖系数较低,单株结薯仅有1一2粒,且微型薯大小不均匀雾化栽培单株结薯数多,但因微型薯皮孔粗大、外翻,不耐贮藏.试验以“华薯1号”试管苗为材料,探索适宜马铃薯微型薯基质栽培的分次采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分次采收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微型薯的生产效率双层套盆处理单位面积的微型薯数量达67
【机 构】
: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薯繁育过程中的种性退化是造成马铃薯单产低的主要原因,利用脱毒种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种薯退化问题.传统的基质栽培生产微型薯繁殖系数较低,单株结薯仅有1一2粒,且微型薯大小不均匀雾化栽培单株结薯数多,但因微型薯皮孔粗大、外翻,不耐贮藏.试验以“华薯1号”试管苗为材料,探索适宜马铃薯微型薯基质栽培的分次采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分次采收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微型薯的生产效率双层套盆处理单位面积的微型薯数量达672拉,极显著高于对照的554粒,生产效率提高了21.3.双层基质和地膜覆盖处理较对照生产效率提高了47%以上,自制的新型栽培容器处理生产效益最高,单株结薯可达3.8粒/株,较对照增产达92%以上.应用分次采收技术显著降低大于20g以上微型薯的数量,显著增加10g以下微型薯的数量,提高了微型薯的整齐度.但不同方式的分次采收其收获微型薯的难易程度和效率差异较大,需进一步改善栽培容器方便分次采收.值得注意的是分次采收的微型薯其休眠期也不一致.微型薯的发育程度显著影响其休眠期,发育越成熟,其休眠期越短.同一批次采收的大小级别不同的微型薯其休眠期差异不大.
其他文献
马铃薯(Solarium tuberosum L.)是世界上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范围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培育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一直是马铃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块茎是马铃薯的经济器官,其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光合产物的运输及分配直接影响马铃薯块茎的产量与品质.为了探讨马铃薯蔗糖转运蛋白StSUT2的生理功能,研究团队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了pStSUT2-RNA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上第三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主要用于人类消费和工业加工.马铃薯具有产量高、生育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但马铃薯生产贮运过程中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不适宜的萌芽与休眠,在西南马铃薯周年生产中尤为突出.块茎萌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理生化过程,是贮藏化合物(主要是淀粉和蛋白质)的重新流动,且不同基因型和环境因子作用下的萌芽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是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种植面积达到600多万公顷,在中国粮食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又是世界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7%,占总耕地面积的51%.马铃薯是水分敏感作物,干旱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甚至绝产的现象.随着人口增加,水资源矛盾日益加重情形下,选育抗旱品种,挖掘旱地生产潜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通过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中国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因其粮、菜、饲、加工兼用的特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马铃薯栽培种通常为同源四倍体,遗传背景狭窄且基因高度杂合,传统育种应用表型筛选后代的策略,隐藏在四倍体基因组中的不利等位基因在每个育种周期中显现,导致传统育种周期漫长,并严重依赖育种人的经验.原生质体具有活细胞的一切特征,因此它是研究基础生命
试验采用L9(3a)正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设计了不同的种植密度、不同肥料对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6”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6”整薯播种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条件为种植密度66000株//hm2,45%硫酸钾复合肥施用量为380kg/hm2,尿素施用量为240kg/hm2.
为了探明施加铁盐对马铃薯块茎中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分的影响,以马铃薯“东农310”“东农311”和“东农312”原种1代为试验材料,在块茎形成期施加7种不同浓度的鳌合稳态铁盐,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铁盐的施加量与块茎蛋白质含量、水解氛基酸总量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施加适量的铁盐可显著提高块茎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和17种水解氛基酸总量,并能显著提高块茎中Thr,Val,Met,Leu,Tyr,Phe和
氮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也是叶绿体、核酸、蛋白质及很多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上过量施氮出现了"高肥低效"现象,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因此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减少环境污染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克隆了马铃薯Fd-GOGAT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蛋白质进行理化性质、进化关系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相关候选基因,
为研究氮、钾元素对马铃薯生长、生理等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马铃薯“东农310”幼苗为研究材料,设置5种不同浓度的峭酸按、稍酸钾的MS液体培养基,培养24d后测定幼苗生长量和荧光动力学参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基质中NH4NO3含量6.9mmol/L(处理A)时能显著促进马铃薯幼苗根和叶的生长以及鲜重的增加;NH4NO3含量2.3mmol/L(处理B),马铃薯幼苗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且PSI
马铃薯作物生长和产量是品种、栽培和环境生态总体反应的结果,其中生理生态反应明显,如对肥水和土壤类型,特别是对温光的反应.初步总结归纳出马铃薯植株、开花和结薯的内源激素在不同温光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以期对马铃薯育种、良繁、栽培具有指导意义国际上已经开始将决策支持系统(DSS)商业化应用于马铃薯规模化生产中,这是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过量的化肥施用虽然达到了高产,却导致了大范围的土壤板结
根据近几年马铃薯连作障碍的试验研究,浅析了安定区马铃薯连作障碍对马铃薯形态、作物生长环境、土壤生物环境、土壤的理化性状因子的影响,并分别从合理轮作、调整植制度,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及种植耐连作品种方面提出了马铃薯连作障碍的防治对策,以供安定区及同类地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