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低纬度高原城市昆明为研究区域,选取城市庭院的建筑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月(干季)和7月(雨季)的庭院、建筑物的小气候立体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建筑物与周围大气间及其周围大气与庭院大气间的热力传输特征,得出:(1)建筑物外墙壁面向其近旁大气间热流密度随季节、壁面朝向、时刻、高度位置的不同而各异。总的来说,下季其热流密度强度大于雨季:东、南向壁面其热流密度强度大于西、北向壁面;昼间热流密度大于夜间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650223;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09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低纬度高原城市昆明为研究区域,选取城市庭院的建筑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月(干季)和7月(雨季)的庭院、建筑物的小气候立体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建筑物与周围大气间及其周围大气与庭院大气间的热力传输特征,得出:(1)建筑物外墙壁面向其近旁大气间热流密度随季节、壁面朝向、时刻、高度位置的不同而各异。总的来说,下季其热流密度强度大于雨季:东、南向壁面其热流密度强度大于西、北向壁面;昼间热流密度大于夜间,昼间热流密度变化显著,夜间较为平缓。(2)建筑物外墙壁面向其近旁大气间热流密度的热流密度高度变牢整体为负值,昼夜间其变率数值无明显变化,但因季节及壁面朝向不同而各异。其变率的绝对值干季大于雨季,南、东向其变率绝对值大于西、北向。(3)在各向壁面中,大部分昼间壁面表现为热源,夜间表现为热汇,而从全天来看,除去干季南向壁面和雨季西向壁面,其余均表现为热汇。(4)建筑物近旁大气向庭院大气传热的变化趋势同建筑物壁面向壁面近旁大气间的热量传递趋势相似,但后者热流密度数值上为前者的数十倍,前者的热力效应不明显。(5)建筑物屋顶面向其近旁大气间的热流密度季节变化不明显。昼间,其热力效应在建筑物各表面中最为显著,夜间热流密度较小,变化较缓和。(6)建筑物外表面对城市大气的热力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其他文献
为合理开发利用辽河三角洲的土地资源及理解湿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辽河三角洲的不同植被类型,探讨了辽河三角洲土壤碳氮含量的状况。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不同。总体而言,水稻和芦苇土壤碳氮含量较高,这反映了湿地的“碳汇”功能。其它植被类型因其自然环境及人为因素,其碳氮含量相对较低。从土壤碳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看,总体上呈现随深度的增加,含量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碳氮含量的重要
本文利用MODIS资料,分析了太湖流域水体及其它主要地物在1~7通道上的光谱特征。针对该地区三种典型地物,应用掩膜技术与NDVI 相结合的方法(CMNDVI)来识别研究区域的水体信息,效果较好。该方法能有效地将水体与陆地分开,特别是水陆交界地区的水体识别效果较好,为利用MODIS数据监测水体或洪涝灾害捉供了有利工具。
建立小麦条锈病预报模式,制作小麦条锈病气象预报。按照小麦条锈病菌活动规律,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将其周年活动期划分秋苗侵染期、越冬休止期、复苏扩展期和春季流行期叫个阶段,分阶段选取有植物病害流行学和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子,通过归一化处理和加权组合,组成小麦条锈病气象指数,建立多时效、归一化小麦条锈病气象预报模式,组建分析、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气象指数与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数在0.425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植被的基本情况,因此获取地表植被覆盖及其变化信息,对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MODIS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建立械被覆盖度的遥感定量模型,并以儋州市的行政区界为单位,对儋州市的2006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每季度植被覆盖度平均值。统计的定量结果,反映了2006年儋州市的植被覆
河北省唐山市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作为国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批准的大气监测项目高空风廓线监测项目中布点的重要地区。本文由该市两位参加工作仅一年的同志利用河北省第一部风廓线雷达的资料在2007年7月31日凌晨本市一次降雨过程中短时预报中的应用,肯定了风廓线雷达对常规气象网站在监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时空分辨过粗的弥补作用,尝试了在利用雷达、云图对降水做出初步判断后,结合风廓线资料更进一步的确定降
近年来苏州经济高速发展,电力负荷也呈快速上涨趋势,但2005年以前夏季用电高峰阶段国家电网存在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苏州电力负荷曲线在夏季高温季节基本为直线。随着电网的逐步完善运行,夏季缺电现象大为改观,苏州夏季电力负荷逐渐体现其实际走势,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就变得极为密切,气象要素变化对负荷的走势极为重要。本文利用近三年苏州市气象和电力负荷资料,分析了连续高温天气、强对流天气对用电负荷的影响,最后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热带气旋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整体(TC)以及热带低压(TD)、台风(TY)和强台风(STY)在其生成个数、强度、登陆频数以及登陆地点方面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TY生成个数和登陆次数的高峰期略晚于TD和TY;以TY等级登陆我国的次数最多,且TC强度越小越容易在初夏登陆,反之则越容易在夏季中后期登陆:TC登陆次数最多地区是广东省,其次是海南、台湾和福建:TC和TD生成个数
利用1956年至2005年江苏省的龙卷风记录资料,研究了江苏省龙卷发生的频数分布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并对各次龙卷进行了富士达等级评定,进一步利用反距离权重法分析了江苏龙卷的各等级分布和年代间分布变化,探讨了龙卷发生的天气系统条件。结果发现,江苏龙卷分布东南部多,中西部少;一年中龙卷主要发生在夏季,一日中主要发生在下午,且从龙卷产生的天气系统条件得到了解释;江苏的东南部始终是龙卷发生的最频繁区,也是
对东北地区1957~2000年32个站的气温资料及极端气温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温存在着7-8a、4a左右和18a左右的周期变化和突变特征;东北地区的的霜日、冰日、冷日、冷夜和日平均温差为减少的趋势,暖日、暖认、夏天日数、热夜日数和生长期长度主要为增加的趋势。冷夜减少、暖夜增加的幅度大于冷日减少和暖日增加的幅度,说明对于东北区的增暖来说,夜间温度上升的贡
能源安全问题是事关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重点从我国的能源供应、需求、消费、效率、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几大能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解决能源问题要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特别是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资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