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以天津市刘园村祥音、杨家庄永音和挂甲寺庆音法鼓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的方法进行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
【出 处】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以天津市刘园村祥音、杨家庄永音和挂甲寺庆音法鼓为研究对象,透过"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的方法进行城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探讨.首先,对天津市三道国家级法鼓老会历史与现状作简要分析;其次,分别分析全体村民集中搬迁模式下非遗传承的优势与全体村民分散搬迁下非遗传承受到的威胁;第三,分析两种模式的非遗传承人根据新地方的文化认同结合原有地方性知识做出调适与努力;最后,根据城镇化背景下催生的两种村落搬迁模式呈现的结果,以及通过文化持有者结合新旧地方性知识完成文化修补与认同的模式,提炼出统一与平衡的非遗传承的一般性经验.
其他文献
《阿诗玛》是彝族叙事长诗之一,主要流传于云南石林、曲靖、文山一带.《阿诗玛》内容多样,内涵深远,被誉为"民族之歌",同时堪称为古代彝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在其流传地区被奉
21世纪以来,中央对民族工作的指示中都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反观乡土社会,早已开始实践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中越跨境京族的楹联艺术即是此过程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同时也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源泉.保护它的目的,就是确保这一源泉永不断流.但在当下,"创新"思潮影响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以丰富的非遗项目传承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以非遗为源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也是宣传和发展非遗的途径.文化部倡导"非遗走
嘉兴掼牛竞技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目渊源于回族宰牲节中的摔牛活动.生活在浙江嘉兴的回族在地方文化和自我身份认同的交互建构过程中,吸纳了汉族的儒、侠精神,加之
贵州省是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目前贵州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开发中,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俗工艺文化保护的数字化创新模式.期望能够开拓民俗工艺文化从"静态遗产"保护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
本文以作为非遗数字化中极为重要的民间文艺的数字化为例,简单梳理数字化的定义内涵、民间文艺数字化的国际和国内历史背景,联系《大数据时代》中的相关案例阐述民间文艺数字
如今利用品牌故事进行产品销售己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途径,本研究以"皇姑山"这一信阳毛尖的品牌为例,考察其在打造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对地方风物传说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而探究当
船型屋是中国少数民族海南黎族的茅草寮性住房,是世世代代的民族传承居住文化.结构为木、竹、草、泥架盖的茅草寮,冬暖、夏凉,外观为船型,客称船型屋.由于时代的进步,加上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