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评估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椎间隙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椎间隙真菌感染患者共4例,年龄41-68岁,平均53岁,均为男性。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椎间隙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椎间隙真菌感染患者共4例,年龄41-68岁,平均53岁,均为男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影像诊断特征及MRI 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至2018 年24 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检查资料,观察病灶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特点。
目的 目的 基于18F-FDG PET/CT 显像,分析儿童和青少年淋巴瘤患者腺样体随着年龄及化疗的变化,为正确诊断腺样体生理性摄取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1~201212-在我科行FDG PET/CT 显像的的淋巴瘤患者,按如下标准入选研究对象:年龄≤18 岁,病理证实为淋巴瘤患者,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齐全,治疗后随访时间>12 个月,随访期间无淋巴瘤鼻咽浸润。
目的 运用新的矫形原理,对日用型Boston支具的制作方法与流程进行改造,自行研制个体化夜用型脊柱侧弯矫形支具,分析其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
目的:通过研究评价手术修复踝关节骨折修复三角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4年期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对患者进行筛选,最终有60例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纳入临床试验,其中均为踝关节骨折患者,均查体并行影像学检查,诊断符合踝关节骨折,排除踝关节内踝骨折,不符合该纳入标准的患者均被剔除,术前均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告知并签署临床试验同意书,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三角韧带修复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两种不同复位方式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0年1月-20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单侧桡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闭合复位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39例(外固定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9例(内固定组)。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不同压缩程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s)的疗效。
目的:Pillon骨折部位特殊,关节面常有压缩性碎片,损伤后会引起软骨损伤、高度不稳、关节面不平整进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治疗是Pillon骨折恢复关节面,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以往我院使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Pillon骨折的临床病例,希望能对临床治疗工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目的分析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痛和静息痛的强度、变化趋势和特点,为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疼痛护理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7月到2014年12月,共67例在长沙市某三甲医院骨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排除行翻修手术的患者,采用数字评分法(VAS)评价并记录其术后6h、1d、2d、3d、4d、5d、6d及7d的最大的静息痛和活动痛强度。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侧单切口双窗口入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解剖特征及手术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肘关节尺体标本进行解剖研究,探讨单切口双窗口入路显露尺骨冠状突的解剖方法,并模拟手术操作,在此基础上,对临床12例肘关节冠状突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可调式支具外固定1周后开始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目的:脊髓损伤后慢性痛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科学问题,其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对于慢性疼痛的诱导和维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