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市空间的历史与未来

来源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8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城市空间经历了古代农业城市空间、近代商业城市空间、现代工商业城市空间、当代综合城市职能空间四个历史阶段.其中明代城市空间、清代城市空间、商埠城市空间、工业城市空间、综合城市空间是济南城市职能空间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阶段.当代济南城市空间分布存在着许多结构性问题,济南城市空间的规划规模已经在全国处于落后被动局面.在中国科学院叶大年院士指导下,应用《空间城市学》基本理论,经多年研究完成《山东省会大都市区空间发展概念研究》课题,提出了未来30年济南大都市区的空间职能分布规律.本文仅就部分核心内容提出来,以期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济南城市的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济南地处泰山山地与华北平原结合部,济水横亘东西,济水支流俱发源于泰山山地.史前至殷商,济南地区大型聚落(城邑)集中分布在济水南岸及支流中下游两岸的高台地上.依据传世文献,"历下"一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春秋为晋平公三年(公元前555年);战国为齐王建三十九年(公元前225年).依据金文资料,"历"最早出现于西周,为历汭之地的一座城邦.依据济南老城内外考古资料,历可能为殷商旧国.结论:济南古城——历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系统梳理了20世纪济南城市广场发展的阶段、类型及其过程,并简要分析了济南广场变革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从而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开埠对济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变革的矛盾处境.
开埠以来的济南城市手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新行业不断产生,传统行业亦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得行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这可看作一种数量性的增长.但是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生产技术却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有的甚至是十分落后的.这种实现了数量增长,技术却得不到提高的现象,作者称之为低度发展.本文拟对这一现象及其形成因素和对济南经济结构的影响做一阐释.济南城市手工业低度发展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济南城市手
《马可·波罗游记》所述马可·波罗奉使扬州经过山东的旅程,在冯承钧的汉译本中是:强格里城—中定府—新州马头;在以科姆罗夫英译本为底本的汉译本中是:临清—济南府—东平州.前者不见济南之地名,且冯氏考订中定府应为东平府,后者则明白地点出了济南的地名.由于《马可·波罗游记》版本源流之复杂,译者学识之深浅,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足怪.两种译本关于这一问题的可靠性之高低,也不是可以断然评结的.本文旨在对两种译本
博物馆作为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型场所,在清末也随西风东渐传入中国.1904年,英国浸礼会为开辟济南教区,由传教士怀恩光在济南建立首座博物馆——广智院,后成为齐鲁大学社会教育科.广智院作为新型公共空间,在设置上充分考虑社会性、教育性、宗教性三重目的,设有展览厅、布道所、讲演室、圣经室、图书阅报室等场所,在展出各类西方先进文明标本的同时,也陈列中国的陋风陋俗模型,并不断变换展品内容,适应时代需要.作为
在近代史方面,学术界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周馥与韩国的外交关系.周馥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始终坚持"朝鲜乃中国属邦"的原则,在中美商定"朝美通商条约"以及甲午战争期间,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1910年韩日合并后,大批韩国义兵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滨海地区进行了反日救国斗争.在关外,大量韩国抗日团体加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联游击队,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关内,许多韩国抗日团体不仅加入到中国国民党领导
同业公会是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普遍成立的新式工商行业组织,它不仅在行业的自治与自律、整合与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护同业利益,促进行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转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同业公会还是政府进行经济调控与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同业公会的活动内容与影响常常突破经济范畴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从而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不无作用.
同业公会为济南市工商界相同行业的工商户所组成的团体组织,它是随着各行业工商业户的增加逐步建立起来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济南商埠建立了转运、钱业、棉业、车业、运输、木业等同业公会.到1945年,济南市共建立同业公会92个. 同业公会对济南的工商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周志俊是清末民初北方实业界代表人物周学熙的次子,他继承父志,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企业家之一,他一生的事业始于经营华新青厂.1920年华新青厂正式投产,该厂从投产之初就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直至抗战爆发之前,该厂不仅生产规模扩大,而且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都有很大的提高.到1935年底,华新青厂已由一家棉纺单一企业,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然而企业的发展止步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华新青厂几经
19世纪中期开港之后,一方面台湾城市沦为列强经济掠夺的据点,被纳入世界贸易网络之中,另一方面清廷日益重视台湾战略地位,并采取一系列新的治台措施,强化台湾非农产业与城市的发展,从而促使台湾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出现重大转变,开启了城市近代化的闸门.本文主要考察开港到日据前的一段时间,开港通商对台湾城市的影响,从经济结构、城镇体系、社会结构、城市建设、文化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台湾的城市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