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NPV病毒生物杀虫剂生产和应用研究

来源 :2005年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美国白蛾幼虫的人工饲料、人工饲养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cuneanuclearpolyhedrosisvirus,HcNPV)的规模化生产进行研究是获得大量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通过试验,成功研制出了适合于美国白蛾幼虫正常发育的人工饲料配方和幼虫大量饲养的条件,以及病毒增殖的适宜虫龄和接种浓度等.利用该技术进行了HcNPV病毒杀虫剂的规模化生产,并用生产的HcNPV和Bt复合杀虫剂进行了林间大面积防治试验,杀虫效果达80﹪以上,完全可以作为美国白蛾幼虫期防治的重要措施.
其他文献
2003~2004年,笔者应用胡瓜钝绥螨在四川省不同柑橘园进行了控制害螨试验示范.通过采取生草栽培,建立生态果园,限制使用农药,释放胡瓜钝绥螨建立捕食螨种群,获得了长期控制害螨发生的效果,防效可持续保持在75﹪以上,且能控制到采果前.10个县60000株柑橘示范结果表明,利用胡瓜钝绥螨控制柑橘红蜘蛛可减少农药施用3~5次,减少农药支出1500元左右,每公顷挽回及增加产量7500kg,挽回及增加产值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松林害虫,主要危害马尾松、黑松等松属植物.本文报道了松突圆蚧的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类群,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友恩蚜小蜂EncarsiaamiculaViggianietRen、长缨恩蚜小蜂Encarsiacitrina(Craw)和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azumaiTachikawa(日本引进);重寄生蜂
300Gy的60Coγ射线辐照致死的棉铃虫卵可使棉铃虫的优势种卵寄生天敌螟黄赤眼蜂的寄生高峰延长2d以上,连续寄生7d,寄生率可提高55﹪.在棉田棉铃虫2~3代非高峰期挂300Gy辐照棉铃虫卵可延续螟黄赤眼蜂种群,使第3代棉铃虫卵的寄生率提高1倍,棉铃虫的防治效果达到83.93﹪.
大田条件下,通过测定功能叶片光合作用PSⅡ中心的光合效率指标,调查了多功能生物制剂对山东地区不同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多功能生物制剂能有效地增加棉花、大豆、花生和山药等作物叶片的光合面积,延长叶片的绿叶功能,从而显著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增加干物质的含量,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另外,还能不同程度地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减轻或防治作物病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践证明,多功能制剂是一种投
拮抗菌L-1-6是从辣椒果实表面附生微生物中分离筛选的对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solani)有拮抗作用的酵母菌;拮抗菌H-2是从李果实表面附生微生物中分离筛选的对番茄根霉腐烂病(Rhizopusnigricans)有拮抗作用的酵母菌.用浓度为1.0×106CFU/ml的拮抗菌悬浮液浸泡绿熟期海粉901番茄果实2min,常温贮藏20d.试验表明,拮抗菌L-1-6或H-2悬浮液处理能延迟病害
BacillussubtilisB5423是一支显著地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拮抗细菌菌株.在温室条件下,在水稻孕穗期喷雾浓度为1×108cfu/ml的菌株B5423-R(B5423-R是B5423的标记菌株,是利福平抗性的突变体)悬浮液,采用定期取样,用稀释平板法回收细菌,并通过图形测试,测定了该菌株在水稻剑叶上的时间、空间定殖型.结果表明,菌株B5423-R在水稻剑叶上的定殖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
在盆栽试验中,研究了链霉菌与荧光假单胞菌联合接种防治镰刀菌枯萎病的防病效果与根际定殖能力的关系,试验表明链霉菌与荧光假单胞菌联合接种均比单独接种的防病效果提高,相互无拮抗作用的生防菌(链霉菌S-5与MR126a)联合接种比单独接种链霉菌S-5、荧光假单胞菌MR126a防病效果分别提高24.48﹪和31.76﹪.联合接种链霉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在根际的群体密度与单独接种相比,群体密度都降低,但是在根际总
本文概述了目前世界上生物防治薇甘菊的研究现状,并详细论述了我国进一步研究控制该草危害蔓延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选用几种植物精油以一定的比例配制成复方精油,通过纸片扩散法和自然挥发两种方式检测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复方精油通过纸片扩散法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强的抑制效果.通过自然挥发法作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均比过氧乙酸要弱.这表明挥发油的自然挥发性较弱,进而影响了抑菌效果.精油混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32和1/128.
香荚兰根腐病是云南省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园的一个重要病害.本文介绍香荚兰根腐病的防治现状,针对目前抗病育种、栽培措施以及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生物防治这一对环境安全有效的方法,提出将此病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综合管理.